記者李芳
材料與冶金學院張華教授為我校首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湖北省課程思政教學名師。4月14日記者慕名走進了他的課堂。
“中國是鋼鐵強國嗎?”4月14日,在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學”的課堂上,冶金工程專業教師張華向學生提問,學生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我覺得我們是鋼鐵強國,因為無論是鋼鐵的產量還是鋼鐵的質量來說我們都是鋼鐵強國。”“我覺得我們是鋼鐵大國不是鋼鐵強國,我們還在邁進鋼鐵強國的路上。”“我們不是鋼鐵強國,鋼鐵產業的質量標準還不是我們制定的。”……
回答卻和張華預想的很不一樣。“我以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鋼鐵強國’,沒想到收到了不同的答案,這也這說明了這堂課的意義。”
早在開始擔任冶金工程專業老師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夢想就在張華的心中扎下了根,不僅向年輕的學子們傳遞無與倫比的科研魅力,也讓他們在無形中銘記肩上的使命和擔當。
“我所面對的是一群冶金工程專業的學生,很多人認為專業很辛苦,現在的孩子們很有自己的想法,但需要有人引導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勵志為我國鋼鐵事業而奮斗,我希望我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人。”
張華決定在講授專業課的同時,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想法正契合國家提出的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中的要求。
以“鋼鐵冶金學”為例,張華以“一個文件”“一篇文章”“一個問題”為契機,講述了鋼鐵行業的發展形勢及國家相關政策。除了前沿知識,他將多年來深入調研的鮮活案例呈現在課堂上。單是這兩節課,張華就要累計備課20多個小時,對課堂PPT的修改一直延續到下次講課開始前。
“很高興,同學們各抒己見。在我看來,我們是鋼鐵強國。”張華堅定地說道。
同學們有的默默地點了點頭,有的用質疑的眼神望向張老師,有的似乎有不同意見要表達微微張開了口。張華笑著望向了同學們,用堅定而有充滿力量的話語說到“我們是鋼鐵強國,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
張華用一組組數據和一張張鮮活的圖片講述著中國作為一個鋼鐵強國的故事。
從1949年建國時鋼年產量的18.5萬噸,到1999年世界第一1.2億噸,再到現在10.3億噸;從零散基礎的鋼鐵生產設備,到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生產設備;從生產低端鋼鐵,到現在可以生產包括高端鋼材在內的99%鋼材。
無論是“沙鋼5860立方米高爐”,還是“寶鋼湛江350噸轉爐”;無論是“攀鋼350KM/高速重軌”,還是“鞍鋼高耐蝕船板”,這些都彰顯著我們作為一個鋼鐵強國的實力……
略顯嘈雜的教室慢慢安靜下來,學生們漸漸地被張華老師講述所吸引。張華環顧了四周,笑著點開了下一張PPT,屏幕上赫然寫著“中國真造不出圓珠筆芯?”
教室里突然鴉雀無聲,學生們紛紛抬起頭,望向他。“多年來大家都以為只有日本才能生產世界最好的圓珠筆芯,實際上中國有生產高端鋼材的能力,中國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統治全球圓珠筆市場多年,而圓珠筆筆頭用鋼一年僅需1000多噸,不到一個大型鋼鐵公司半天的產量,企業從效益角度沒有去重視這個細分市場而已。太鋼也早已具備生產這種鋼材的能力。”
張華接著說:“同學們,不要被一些非專業的報道蒙蔽了雙眼,要有作為大學生,作為冶金工程專業學生應有的判斷力。”同學們被深深地鼓舞著,感染著。
同學們真切認識到從事這一行必須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精益求精,要追求卓越。
“雖然我們國家已是鋼鐵強國,但是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要爭取在國際舞臺上更多的話語權,這個重任就落在了你們,在座的各位同學,未來是你們的。”張華動情地說道。
有前沿、有熱點,有激情、有挑戰,有傳承、有擔當,同學們聽得全神貫注,絲毫未發現時間飛逝,下課后意猶未盡。
“通過課堂我深刻體會到,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對國家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至關重要。”2019級英才計劃專業的宋大為課后動情地說。“我想以后繼續從事冶金工程方面的研究,為祖國的鋼鐵行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為《鋼鐵冶金學》緒論,在全書378頁的內容中,只占據了4頁,但是張華卻用兩節課的時間講述了中國鋼鐵發展的過去與現在,歷史與未來。
“這些知識曾經影響了我,說不定哪一句話也會啟發他們成為未來鋼鐵冶金行業的中堅力量!”張華期許著,也實踐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