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第一站” 大四學生暑期忙
見習記者 覃垚 蘇慧君
“磨樣力度太大了,再來一次。”在我校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其應用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三名學生眉頭緊皺,手上的動作久久沒有停下。原來,這是一支準研究生團隊,他們打算利用暑期的時間,進行氧化法測奧氏體晶粒度(中碳貝氏體鋼)實驗。

據(jù)悉,團隊成員陳國幸、萬成功、王梓雄均為我校吳開明教授2022級研究生,三人因該實驗結緣,利用假期開展部分實驗,以提前適應研究生生活。“剛考研結束,我們想趁熱打鐵,繼續(xù)學習,正好趁著暑假這段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陳國幸說出三人選擇留在實驗室的初衷。
由于三人都是新手,在他們做實驗的前半個月,時常會有其他課題組成員來實驗室做演示,一步步操作、講解,直到達成理想的效果。“學長經(jīng)常告訴我們,實驗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慢慢來不著急不要灰心一定可以做出來,這給了我們很多堅持做下去的信心。”陳國幸說道。
在實驗室中,王梓雄和萬成功會主動承擔起更多切割樣品及從高溫爐中取出樣品的任務,唯一的女生陳國幸則在文獻查閱和整理、拋光等部分表現(xiàn)出更多細致之處。陳國幸表示:“雖然某些操作我們會有分工傾向,但是其實我們都得學會一系列基礎操作,以后做實驗可能都得自己完成。”
酷熱的天氣加上不規(guī)律的噪音,常常容易讓人感到心煩意亂,但三人仍然十分細致的操作著儀器,沒有一絲懈怠。“鋸子稍微歪一下,連續(xù)花費兩三天制成的樣品就不能用了,因此切割樣品時必須特別細心。”王梓雄和萬成功二人在切割時向記者介紹道。
據(jù)王梓雄介紹,試樣經(jīng)磨樣、拋光、加熱、水冷卻之后,還需根據(jù)樣品氧化情況,將試樣適當傾斜10°~15°再次進行研磨和拋光,使試樣檢驗面部分區(qū)域保留氧化層。
“最初我們都認為從爐子里拿出來的樣品,再磨樣時必須輕磨,然而這卻導致我們始終無法觀察不到想要的那一層,結果一次偶然我們加大了力度磨樣,突然就觀察到想要的結果了。”萬成功認為,實驗需要熟能生巧,不斷總結經(jīng)驗,也要有敢于大膽嘗試的勇氣。
經(jīng)過數(shù)次失敗,王梓雄對自己的耐心和細心有了新的認識,他說道:“磨樣時用力需均勻,否則樣品不平導致顯微鏡觀察。用力過輕無法觀察到想要的那層氧化層,用力過度也會導致想要觀察的樣品面直接磨沒,需要把握好力度。”
吳開明會在每周日組會時查每周進度,詢問各課題組實驗情況。各課題組在開展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疑惑分享出來,指導老師和其余學生提出評價和建議,以便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陳國幸坦言:“聽組會過程中可以知道老師和學長學姐的研究方向,他們會分享自己遇到的問題和進展,我們以后可能遇到類似的問題,提前了解和學習對以后讀研幫助很大。”
除此之外,組會時間會安排學術交流會,邀請其他學院老師來介紹其研究方向,指出不同項目研究相關的地方,解答一些專業(yè)性問題。團隊成員受益匪淺,萬成功表示:“在此過程中可以擴大知識面,幫助我們轉換思維,提供新思路。”
留校20余天,三人表示,雖然天天泡在實驗室,但被實驗填滿是充實且滿足的。“大家通過實驗,完成了假期目標,同時熟練掌握了實驗中各類設備的使用方法,為后期各項實驗打好基礎,不禁對即將到來的研究生生活更加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