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記者肖宇瑄 攝影孫正恒 買爾阿巴·艾買提)走訪革命先烈故居、敬獻花籃緬懷先烈、走紅軍路、爬紅軍洞……5月10-11日,我校組織150余人前往紅安開展革命傳統與黨史教育活動。

我校“紅安行”已接力傳承42年,今年首次組織了一支“老中青”三代人的隊伍,4位離退休老黨員與10名青年骨干教師,百余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共行共話,賡續傳承紅色基因。
“不準炒葷菜、不準煮米飯、不準搞酒喝”10日上午,師生參訪李先念故居紀念園。在看到原國家主席始終住著矮小的毛坯房、用著簡樸的家具時,身為青馬班、許白昊班成員的翁俊迪哽咽道:“從學習黨課到實地考察,學校的黨史教育方式讓我更好地領悟到了踐行黨員廉潔自律準則的標準與意義。”

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的烈士紀念碑前,學生代表為烈士敬獻花籃,“老中青”三代人集體默哀、三鞠躬,并在校團委副書記向方新的帶領下向黨旗莊嚴宣誓,以緬懷革命先烈。

在宣誓儀式上,我校原黨委副書記楊杰為中青年教師和學生講述著我校“紅安行”傳承42年來的信念與故事,其作為42年前首批“紅安行”的領隊,曾在6年內走訪紅安98次。他以50多年黨員經歷告誡黨員與入黨積極分子要懂得入黨需先吃苦,希望后輩們通過“紅安行”增強政治免疫力,真正為黨、為人民奉獻自己。
“楊書記盡心盡力用好紅安資源教育學子的精神與經歷,讓我備受感動與啟發。”骨干教師國情研修班教師彭志賢感慨,其在我校本碩博連讀并于13年入黨。他表示,培養學生是社會教育根本,他將結合我校“鋼鐵品質”、貼合學生思想,帶領材料學部學子加強對黨的認知,傳承黨的奉獻精神。
10日下午,學校邀請紅色文化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述河為師生講授主題為“廉政的榜樣”黨課教育。英語2303班劉爍課后表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他將筑牢思想防線,抵御貪念誘惑。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們的靈魂不朽,在我們的血液里奔流!”“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傍晚,《覺醒年代》《鐵血紅軍情》情景劇、《不朽》《紅安:永不熄滅的基因》詩朗誦、《歌唱祖國》師生同唱、師生共舞等節目,讓青春活力與歲月沉淀對話,更加拉近著此次“紅安行”老中青三代人的距離。

11日,師生兵分兩路,材料學部、冶金與能源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師生前往老校友鄭位三故居陳列展館,其余15個學院(部)則前往紅安七里坪鎮楊山河紅軍洞。
在鄭位三故居前,學子們激情朗誦著《紅色之旅·紅安紀行》組詩。冶金與能源學院錢相敏分享道:“我曾研習過校內的鄭位三生平事跡展,如今我又來到故居看到了該展的真身。這讓我切實感受到學校對我們紅色教育的付出,體會到了校地共建的魅力與意義。”
在紅安七里坪鎮楊山河紅軍洞,山路崎嶇、濕滑,師生們通過身體力行真切感受著先輩們的堅韌與不易。“當球鞋陷入泥濘,指尖觸到紅軍戰士當年扶過的巖壁,我的心中突然涌出歷史與現實的時空重疊感。”外國語學院大二學生劉靜感慨,當下師生們的跋涉不過是先輩征途的零星片段,是這些切膚的疲憊讓她明白了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所在。
在長勝街,師生瞻仰革命遺址、遺跡。走過開裂的石板路、撫過泛黃的手寫信,原文法與經濟學院副院長嚴麗秀觸景生情為師生講起上世紀8、90年代,自己和學生徒步到紅安,走訪老紅軍們,與老黨員交流革命歷史的故事。
據了解,我校是全國最早在紅安建立紅色教育基地的高校,也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傳承最好的高校。42年以來,我校以紅安為紅色教育基地,每年5月組織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紅安行”,沉浸式開展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累計影響超10萬人。今年首次組織離退休老同志、青年骨干教師前往學習,師生同上一堂思政課。
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潘麗莎表示,此次學校組織“老中青”三代人前往紅安,旨在通過三代人的同行共話賡續紅色基因,讓“紅安精神”與學校“鋼鐵品質”交融淬煉,培養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優秀武科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