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習記者 黃為
馮波,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級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8項、橫向項目5項,發表論文83篇,發明專利29項,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博士后創新研究崗位項目、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發展項目、光電企業微型熱電芯片研發項目等資助。
“只做沒有的東西,不做已有的東西。”馮波做項目始終追求不斷創新。近日,他帶領團隊參加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創新賽)獲得銀獎。
研發熱電材料
隨著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與之密切相關的無線傳感器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目前,無線傳感器體積小,自身攜帶的電池容量有限,需頻繁更換電池,否則會影響網絡的運行,而頻繁更換電池也增加了使用成本。
馮波團隊跳出傳統邏輯思維,從環境能量的角度出發,設想并研發了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能量電池芯片技術,為無線物聯網傳感器設備廠商提供“永不充電”的電源解決方案。“通過石油管道的余熱發電給石油管道的傳感器充電,既便捷還環保。”馮波解釋說。
熱電材料,對于課題組所有人而言,都是全新的領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學習。馮波把這方面所有的論文都找出來仔細閱讀,“論文全是英文版,一遍看不懂就再看一遍、兩遍,直到看懂。做科研就是要努力打通每一個困難。”盡管新領域的開始階段很難,但他覺得,“通過做研究解決一個工程上的問題,這個過程我很享受。”
導師樊希安鼓勵他:“有想法就去試試。”導師的名言是 “一天不上班就渾身難受”。有師如此,作為學生的馮波深受此影響,始終保持著認真細致的科研態度。
然而,任何設想的實現總會遇到波折。當時,市場上的無線物聯網傳感器多使用鋰電池技術,很難達到設備長期穩定使用的要求,且電池普遍容量小、續航時間短、需頻繁更換。他們組織校內的材冶學院、信息學院、機械學院等多個團隊,從材料、器件和系統研發上進行突破。
電池芯片只有指甲蓋大小,要實現各種性能,對每個技術細節都十分苛刻。那段時間,有好幾個月,他們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馮波回憶說:“有一天,我照鏡子,突然發現有一塊兒頭發都快掉光了。”
通過幾個月的苦功夫,馮波團隊利用等通道轉角擠壓技術,生產高強高優值熱電材料,填補了我國無法生產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空白,做到了高強度、高優值熱電材料批量生產技術,高密度、高可靠性芯片封裝技術和領先的微能量管理系統技術的創新突破。
參加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馮波花了很多時間準備答辯。在最終答辯前,馮波練習了很多遍演講,甚至買了投影儀在家多次模擬答辯。答辯時,他一點也不緊張:“練習多次之后,正式答辯反而更像是與評委交流想法。”
拓寬知識面
讀本科、參加工作、讀研究生,馮波一直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進入大學不久,周而復始的校園生活讓馮波決定出去闖一闖,近距離見識社會生活。經家里人介紹,他在酒店里給籃球隊當翻譯,幫助不同國家的球員相互溝通。
一年的工作讓他認識到,英語不再是高中試卷里的題目,而是表達個人想法的一種語言。也正是那段時間的口語鍛煉,讓馮波的英語口語流利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也為他之后熟練運用英語與國外教授談論學術問題打下了扎實基礎。
之后工作的一年里,他也從未停止充實自己。新華書店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一摞摞的書籍也見證著他的成長。馮波至今也保持著閱讀的習慣,文學小說、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等等他都會經常翻閱。
《白說》里寫到“適當接觸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正因此馮波經常了解各方面的資訊,大量的閱讀和工作實踐經驗讓他的思想更加開闊。
在這一年中,他體會到了工作中的束縛感,更加向往張弛有度、時間自由的生活。從那時起,他定下了做一名大學老師的人生目標。考研時,他堅定地考本校,以專業第一的成績進入樊希安的課題組。研究生期間,他保持優異的成績,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
做科研累并快樂
“每次做項目,都會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很忙,甚至每天通宵寫材料。”近一年,馮波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雖然做科研有時候會很忙很累,但馮波不會讓自己的精神長期處于疲憊狀態。他通過閱讀、看電影和運動等方式放松自己,調整好狀態后,再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中。
現在,馮波與材冶學院其他課題組的十幾位青年老師在一個辦公室工作。他們經常互相交流科研上的想法,取長補短。身邊的朋友們對馮波的評價是:“做也做好了,玩也玩好了。”
馮波始終堅持“一張一弛”的生活方式。他十分喜歡看電影,閑暇時經常會去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他說:“看電影,是一個跟導演過招的過程。”遇到好的電影,他不僅會二刷三刷,還會認真做筆記。
“一些事情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會發現行業之間是相通的,都是在思考怎么把一個作品做好。”馮波解釋說,“我從導演的角度看一部電影,就會去思考怎么拍好這個電影,這和做科研研究一個新東西是相似的。”
問及做科研于他而言的意義,馮波感嘆道:“做科研太重要了!不做科研就仿佛人生價值得不到實現,做科研讓我覺得很快樂。”今后,馮波會一直帶著創新的思維,發展他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