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剛剛公布的湖北五一勞動獎章的名單中,我校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李享成名列之中。作為學校高溫磁電材料研究所負責人,SCI期刊《J Adv Ceram》編委,中國硅酸鹽學會會員。近幾年,李享成領導團隊拿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績單:承擔國防科研“十四五計劃”項目2項、裝備發展部“十三五計劃”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重要論文100多篇(引用超過1000次)、授權國家(國防)發明專利20多項,研究成果獲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湖北省博士后卓越人才。
扎根教學科研一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要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李享成深刻領會實踐教學的意義和重要性,積極主動承擔帶領學生校外實習的任務。自工作以來,分別帶領學生參加河南濮陽耐火材料公司、馬鞍山鋼鐵公司耐火材料廠、武鋼耐火材料公司、鄂鋼耐火材料公司、江門安磁有限責任公司、浙江自立高溫科技公司、江蘇諾明高溫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生產實習任務,每次任務都在暑期進行,時間15天左右。
盡管是耐火材料的專業出身,但每次實習任務,李享成都一如既往的要求學生做到“兩穿一戴”,嚴格遵守安全規范,同時身體力行的向設備、向工藝、向工人求教。熱工工序設備長100多米、高5米多、下面還有通道。李享成每次都帶領學生,從頭走到尾、逐一講解每個工位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從地面爬到5米多高的頂部,講解熱風、風壓、余熱利用等工作機制;從室溫區域到1700oC的高溫區域,擦汗如雨地講解不同溫度的控制原理、對材料燒結的作用等等。學生從第一天到廠里實習產生的走過場、不以為然的態度,經過本人的身體力行,到第二天時已全部改變,大家紛紛彎下腰、亮開嗓、動起手,跟工人、工程師熱烈討論、求教。每次實習之后,學生都能深切感受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感受到知行合一。
在“專業英語”的課程教學中,通過自己在國外的留學經歷,講述我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到老白姓的廣場舞,從道不拾遺的社會治安、到從不擔心的恐怖襲擊,從社會的公平正義、到人民辦事的便捷化,從全民醫保、到醫療便捷等等,全方位的與西方國家進行對比,在廣大學生中產生非常好的影響。將日常的思想政治修養,體現在教學行動之上。
目前,指導本科生共發表核心期刊文章5篇,領導的磁電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人均發表SCI重要文章2篇以上,20多位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10多位研究生畢業后走上所在單位的領導崗位。團隊成員陳平安副教授被評為湖北省青年人才,團隊成員朱穎麗博士在SCI一區上發表論文10多篇,研究團隊有三人被評為“楚天學子”,在育人育才上成效顯著。
自制裝備填補空白,勇挑國家戰略重擔
誰擁有制空權,誰就掌握了國家安全的主動權。而制空權的決定因素之一是航天材料,不僅要具有優良的高溫力學特性,還需要在雷達、紅外、激光等多頻譜下的電磁性能。1999年,就讀大三的李享成從廣播得知,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美國研發出了第一代隱形戰斗機。血氣方剛的他和數千名師生走上街頭抗議,在一夜未眠、聲音嘶啞的抗議聲浪中,李享成不知不覺將“科技強國強軍”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心里,“要研發全世界最先進的國防材料”成為他科研的方向和動力。研究生畢業時,李享成放棄外企高薪機會,選擇了跨領域的電磁波方向攻讀博士,以實現自己的強軍夢想。2008年,李享成帶著從博士到博士后階段的電磁波研究積累,在以高溫材料為特色的武漢科技大學,開啟夢想,走上高溫電磁材料的國防科研征程。
研究高溫材料在電磁場作用下的反應機理,需要1700攝氏度以上電磁場環境。國內沒有相關設備,而國外設備昂貴且存在技術封鎖和壟斷。為了裝備國產化和自主可控,李享成決定自行設計與制造。沒有充足的經費,就自己購買零部件,自己組裝。從設計圖紙到加工,修改了上百次。歷經一年,設備終于制造出來了,他還沒來得及高興,卻發現爐體內磁場太弱。為了查找原因,李享成將堆成1米多高的設計和制造圖紙重新檢查,又將2000多匝的線圈和爐體重新拆開,一張圖一張圖地比對,一根線一根線地排查,最后發現是高溫下發熱體形成了電磁屏蔽,磁場進入不了爐體內。原因查明后,李享成又將幾千匝線圈重新一匝一匝地繞制,并對爐體和發熱元件進行優化和陶瓷材料替代,終于在國內首次實現了1700度以上的高溫強電磁場環境。
這個近2米高的銀色圓柱形設備,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授權了國家發明專利,還獲得了高溫電磁特征控制的一批批關鍵數據和模型,發表了10多篇高水平論文,并以此為基礎在國防領域主持并完成了5項重要項目,研究成果在型號武器上連續多年進行了列裝應用。
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材料在受熱條件下會出現“熱脹冷縮”,高溫無機材料在幾個熱周期后會出現嚴重的裂紋,導致強度急劇降低而損壞。正因于此,高溫無機材料抗熱沖擊能力差是軍工金屬熔煉行業面臨的共性關鍵問題,嚴重影響著軍工特種鋼材的品質,是世界性難題。
李享成數十次深入軍工鋼冶煉現場,穿著厚重的工作服和勞保鞋,在17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金屬冶煉裝備旁邊,觀察滾燙的金屬熔體對陶瓷材料的沖擊與損毀過程。為了獲到服役環境下材料結構及性能變化的第一手關鍵數據,李享成決定提取沸騰的熔融金屬和陶瓷材料來做分析樣品,樣品提取一呆就是十多個小時,全身大汗淋漓,汗滴在衣服上都結成白色的鹽晶體。
正是有了現場的第一手關鍵試驗數據,李享成經過三年上萬次實驗和不斷總結分析,終于研發出陣列式非氧化物結合功能電磁新材料,成功攻克了高溫無機材料抗熱沖擊差這一世界性難題,研究成果被國際期刊Ceram Int列為封面文章,在Chem Eng J(影響因子13.27)和ACS Appl Mater Inter(IF 9.23)等期刊上發表,被國內外頂尖同行專家紛紛引用和評價,取得顯著的國際影響力。
近5年來,李享成研究成果打破了國際上在高溫目標特征控制方面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與壟斷,在型號飛行器、型號艦艇等多個國防重器上列裝,在高溫工業領域二十多家大中型企業轉化應用,實現產值10多億元。以第一完成人獲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被授予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技術創新人才獎,入選湖北省博士后卓越人才計劃(全省遴選10人),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李享成二十年如一日,始終堅守教學科研領域第一線,始終堅持科研原始創新和國產裝備自主可控,始終堅持科技成果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工業領域共性技術需求,并以此作為人生最大價值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