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習記者 耿文瀟
擁有省部級科技獎勵3項,主持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校企合作項目23項,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2部……我校研究生院院長程常桂入選2023年“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找真問題 解真難題
1996年,程常桂由碩士生導師帶入門,自此與連鑄新技術結緣。“當時,連鑄工藝是一個新興方向,國家在連鑄方向亟需發展。”程常桂回憶說。
如何在傳統行業中保持持續創新?“問題都是從現場來的,要解決真難題。”程常桂一直認為。
只有經過實踐探索,才能找準真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他經常去生產現場,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現場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非常豐富,我們去交流,可以從交流中找到現場急需解決的難題,從理論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創新”。
在一次交流中,技術人員談到連鑄中間包水口容易堵塞,現場采用吹氬方法來防止,有許多冶金工作者對此開展了研究,但總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針對這一問題,程常桂從水口內氬氣泡的行為、鋼液純凈度的控制、鋼液夾雜物遷移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性地開發出中間包上水口旋流技術,并提出該技術與中間包上水口環形吹氬技術進行耦合的思想,成為全球首次提出該技術的專家。該成果獲授權國家專利2件,并依托這一思想,研究團隊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
博士后秦緒鋒介紹,中間包上水口環形吹氬與旋流耦合工藝技術的開發,需要制備環形的彌散型透氣磚。在這一工藝的開發過程中,程常桂鼓勵他學科交叉,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冶金難題。其中,最難的是環形透氣磚在液壓成型之后的脫模,在這一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透氣磚破碎。程常桂和他通過調整顆粒粒級配比、粘合劑比例以及其他輔助方法,一次次嘗試改進,最終制備出符合工藝要求的透氣磚,突破技術攻關路上的一大難題,也使得他順利開展實驗攻讀博士學位。
手握90余篇高水平論文,獲得科技進步獎……程常桂仍謙虛地說:“我也只是在傳統行業做了些自己能夠做的貢獻,實現一些技術突破和創新。”
嚴慈相濟 甘為人梯
在科研方面,必須嚴!“對于我們的實驗數據,程老師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讓結果盡可能接近實際。”談起導師程常桂,博士生吳衛利說,“程老師在科研和課堂上都非常嚴謹,仔細到一句話、一個數據、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出差錯。”
讓碩士生曾劉楊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今年端午節假期期間,他們正好在做連鑄過程中的水模型實驗。由于特殊的實驗環境和實驗時間,他們總是得不到符合實驗要求的照片。程常桂得知后,來實驗室幫他們調試高速攝像機,“在全黑的環境中,程老師在中試基地連續幾天待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回去”。
熱愛這份工作,所以想把它做好。程常桂說:“我從來不認為鋼鐵工業是夕陽產業,這是我們國家的基礎產業,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展好、研究好。”
采訪程常桂的每一位學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來形容他——“和藹”。在指導學生中,程常桂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總是耐心指導和解答,直至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
2018級一名碩士研究生李明(化名)在學位論文致謝中寫道:“程老師為人謙和、平易近人,當我模擬計算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程老師總是放下繁忙的工作耐心和我交流;論文初步完成后,程老師又在百忙之中認真指導我修改論文,使論文結構更加合理。程老師嚴謹對待工作的態度以及他待人處事方面深深地感染了我。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我會謹記程老師的教誨。”通過努力,李明現在已經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
與他共事十年的冶金工程系主任朱航宇感慨道:“程老師十分注重對青年人的培養,即使再忙,他也會手把手地帶學生實驗,是非常難得的品質。”
教學相長 因材施教
“因為我有一個好導師,所以我也想當個好導師。”程常桂說。他的碩士生導師茅老師,1995年入選武漢科技大學首屆10名全校“我最難忘的大學老師”。茅老師不僅在學業上對他進行精心指引,在為人處世和生活禮儀上也給予指導。
搞研究是一定有壓力的,但是不能有太大的壓力,心理健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他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多去運動,合理釋放自己的壓力。
程常桂非常樂意成為“心理指導專家”,注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導學關系,強調教學相長。當別的課題組導學關系出現問題時,程常桂經常出面調解。“教育不是無限地去推動學生,而是講究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教育和指導方式。”談起教育教學,程常桂十分樂意分享他的經歷。
當本科生班主任時,程常桂開班會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不要認為自己比別人差,成績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勤奮。只要刻苦努力,成績就能夠上來。”
冶金2003級有一位學生來自西部地區,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大一時期,由于掛科,心理負擔很大,經過談心后,解開他的心結。在大二的暑假期間,他興奮地打電話告訴程老師,說自己上學期考得非常好。當時,程常桂老師聽了替他感到高興,同時鼓勵他繼續堅持,爭取更好的成績。
“我也是從學生過來的,我知道搞科研的苦。”程常桂在工作之余,有時間就常去學生的辦公室和學生交談,一是解決學生的問題,二是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壓力,及時發現問題,“這樣能夠發揮學生的最大能量”。
在程常桂眼中,科研不是一件需要高調的事情。埋頭苦干,研精悟真,這就是他對自己走過的科研道路的小結,也是他“在傳統中不斷實現創新”,三十年“依然停不下腳步”的原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