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通訊員劉佳佳)一張畫紙上,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被炭筆細細勾勒,灶臺的熱氣仿佛穿透紙背。“媽媽做飯很好吃,我想她了。”文靜的女孩聲音很輕,卻讓武漢科技大學心理團隊師生心頭一顫。五百公里外的武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此刻正化作解讀童心的密鑰。

武漢科技大學心理協會志愿者作繪畫前的指導
近日,在十堰市鄖西縣高扁小學的教室里,這場名為“家庭人物繪畫”的活動,為鄉村兒童打開了情感表達的閘門。武漢科技大學心理團隊師生帶來的表達性藝術治療,讓五六年級的孩子們以畫筆為話筒——明快色彩中的全家牽手、團圓飯桌上的質樸溫情、望向遠方的期盼眼神,每一筆都是無需言語的內心獨白。“不預設標準,繪畫本身就是療愈。”實踐隊員劉佳佳說。

志愿者帶領兒童開展家庭人物繪畫
當專業分析遇上鄉村現實,協同育人顯現實效。武漢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賈健宇老師帶領團隊謹慎解讀畫作:人物位置、缺失成員、環境氛圍,這些細節成為讀懂“無聲語言”的密碼。“特別是內向的孩子,畫紙是他們的傳聲筒。”隊員涂茜感慨道。這些分析成果結合專業心理測評與心理訪談,將轉化為精準的心理支持方案與家校溝通建議,大學專業智慧由此融入鄉土教育肌理。
高扁小學這一幕,是武科大逐夢心辰暑期社會實踐隊三年步履的縮影。這支深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隊伍,秉持“大中小協同心理育人”理念,將大學心理教育資源持續輸送至偏遠山區。兩千余人次覆蓋的背后,是高校資源與鄉村教育需求的深度咬合。從留守兒童情感世界到家庭生態系統,大學的專業力量撬動了鄉村心育的支點。

家庭人物繪畫展
畫筆落下時,一個五年級男孩指著畫中寬闊的肩膀說:“我畫了爸爸,我們在院子里曬太陽。”當大學的專業力量翻山越嶺,與鄉村學校的實際需求緊緊相握,一幅更為溫暖的教育圖景正在孩子們的心田徐徐鋪展——那不僅是畫紙上的家園,更是被真正“看見”的童年。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360515/3914068/0?w=1754185526014&uik=eBgQQD51&share_plat=ios&sec=b1e6e8eb&historyba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