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5-09/04/content_19474393.html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黃培、何鵬 通訊員蔡路、程毓)以鋼鐵為筆,繪一流學科。從鋼鐵洪流中的百煉千錘,到數智時代的材料新篇,武漢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工程系一代代學者以信念為爐、創新為火,在荊楚大地上鑄就了一部鏗鏘有力的科研史詩。
近日,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教育《校傲荊楚·大咖談新》欄目專訪武漢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工程系教授黃峰。揭秘金材團隊“百煉成鋼”的背后故事。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為湖北省“材料學科雙一流”建設重點專業,武漢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工程系如何錨定方向,實現從“傳統鋼鐵”向“數智能源金屬材料”的戰略跨越?
黃峰: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始終是我們的“北斗星”。

金材系精準聚焦三大特色方向——氫能儲運鋼質材料、導磁新材料、陶瓷-金屬復合材料,為教師搭建起干事創業的堅實平臺。我們以“大平臺、大人才、大項目、大成果”為核心牽引,制定了清晰的“四步走”戰略藍圖:省級平臺認證筑基、國家級人才引育蓄力、大項目立項攻堅、創新成果破繭成蝶。
五載砥礪,碩果盈枝:工程教育認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相繼獲批;摘得國家及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項;鍛造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3門;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3項(牽頭2項)、“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子課題等6項;榮膺省科技進步獎7項,其中一等獎2項閃耀。

這是一條艱難卻充滿榮光的道路,我們完成了從規模擴張到質量飛躍的蛻變,實現了學科內涵的歷史性跨越。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在沖擊雙一流的征程中,武漢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工程系有哪些關鍵“破壁”之舉?其內核動力是什么?
黃峰:金材系有自己獨到的三大攻堅“密碼”。

一是“漸進合作”煉就創新聯合體。科研平臺是基石,從選派師生赴武鋼實習,到邀請企業專家入校交流,再到聯合攻關技術難題,合作步步深入。在“雙碳”目標催生下,金材系敏銳抓住機遇。在省政府政策支持下,校領導聯系武鋼牽頭,聯合6家單位共建“低碳冶金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項目起步并非一帆風順,面對政府疑慮、企業觀望,金材系團隊雙線作戰,向科技廳力陳冶金降碳的緊迫性,同時反復協調各參與方,承擔起大量協議起草等繁瑣工作。最終,我們打造了國內首家省級低碳冶金創新聯合體,這份突破,離不開校領導奠定的根基和團隊的韌性。
二是“三賽三促”激活育人全鏈條。人才培養是根本,金材系獨創“三賽三促”機制——學生以基礎賽、挑戰賽、創新賽錘煉能力;教師通過參加教學競賽、指導學生競賽、承辦學科競賽提升水平。“學、教、賽”深度融合,成效斐然:近五年,學生發表論文及獲專利近40篇/項,斬獲國家省級競賽獎200余項;新建5家產業實踐基地;承擔教育部協同育人、就業項目6項,成果獲主流媒體廣泛報道。青年教師在實戰中崛起:張施琦老師入選中國科協“青托”并走向管理崗位,程朝陽老師獲評“省青年拔尖”,多位教師入選“楚天學子”等計劃。
三是“十年磨劍”攻克“卡脖子”難題。科研需要坐穿冷板凳的定力,我們的團隊在高強抗氫鋼領域堅守十余年,終于迎來突破。團隊顛覆了傳統認知,首創“鋼中夾雜物功能化技術”,一舉攻克高強厚板抗酸海底管線鋼的“抗氫協同增韌”世界性難題,實現完全國產化。這背后是2項國家重點基金的支持和1項省級科技一等獎的肯定。這里特別要感謝鄧承繼及其他老師指導和幫助,團隊歷經大半年凝練了十幾年的研究結果,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頓匆匆盒飯,艱辛難以言表,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武漢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工程系人身上流淌著怎樣的精神血脈?這種精神對鍛造一流學科意味著什么?
黃峰:我們篤信,一流學科絕非“評”出來的,必是“干”出來的!

這份“干”字精神,是瞄準國家需求、以問題為導向的執著;是以實際貢獻為標尺的務實;是面對“大人才引進尚未突破”等短板,仍勠力前行的清醒與勇毅。這是一場接力跑,需要久久為功的定力,更需要敢為人先的魄力。金材系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學部領導的關懷支持,更離不開每一位金材人的汗水和智慧!
在金材人的精神圖譜上,刻著“家國情懷”的基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永恒坐標;寫著“協同攻堅”的密碼——從校企融合到師生共進,合力方能斷金;更閃耀著“十年一劍”的韌勁——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正是這鋼鐵般的意志,讓金材系在荊楚創新的熔爐中百煉成鋼,向著材料學科的高峰不斷攀登。他們以鋼鐵為畫卷,以創新為筆墨,正奮力書寫著新時代一流學科建設的“硬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