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武科大)理學院“破冰鋼脊”團隊通過多組元協同合金設計技術,研發出高冰級鋼軸,實現新材料綜合力學性能的顯著提升,為極地船舶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近年來,我國海洋強國戰略深入推近,“冰上絲綢之路”建設持續提速,但我國高冰級船舶大功率軸系材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大部分材料依賴進口。為了填補國內技術領域空白,武科大團隊自2023年起著手研究,將“機械學習+材料設計”運用到鋼材料設計上,成功研發出一種創新合金鋼,顯著提升了強度、韌性、疲勞壽命,并有效控制了成本。
“記得當時磨制樣品,我們整天都泡在實驗室磨樣,手都磨破了。”團隊負責人、來自冶金與能源學院2213班學生吳畏回憶道,在推進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但每一次克服困難都讓他們離目標更近一步。
他們兩年攻克三大技術瓶頸。強度與韌性如同極地航行中的“兩翼”,兩者相衡,關乎航行安全與性能的根本。面對“強度-韌性倒置”(材料的強度與韌性此消彼長)行業難題,他們革新了一種讓二者協同增益機制的復合工藝:淬火時留住材料中韌性成分,回火時分階段分時間操作,一會兒整出納米結構讓材料更硬,一會兒增加逆轉變奧氏體讓材料更韌,還順便將晶界雜質去除,打破了原來顧此失彼的局面。
在材料性能上,團隊找到了合金鋼與各種元素搭配的方法,精準調控材料的強度與韌性,讓性能超越國際標準,為高冰級船舶極端環境運行筑牢基礎。在工藝優化中,他們首創分階段控制溫度,結合動態時效的工藝,解決了鋼材回火時容易變脆的問題,有力保障了大尺寸鍛件的安全高效制造。
經歷了數百次實驗、調試參數、分析數據,持續數月克服工藝參數控制、材料結構優化等重重困難,他們看著研究成果一步步從理論走向實踐,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根純自主研發的大尺寸高冰級大功率鋼軸,并于今年3月份獲得發明專利證書,實現了國內高冰級軸系材料發展領域從零到一的突破。
目前,該成果已開展多項技術合作,并進入工業化階段。團隊與武漢重工建立深度合作,相關技術將用于某重型船舶的槳軸,以及國外某重型破冰船螺旋槳軸和中間軸的制造,并與武漢市青山區、青山產投集團簽訂成果轉化合作協議,聯合武漢重工形成“政產學投”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形成多方共贏格局。
“破冰鋼脊”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打破了“卡脖子”困局,更探索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武科大范式”,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讓“冰上絲綢之路”行穩致遠。
該研究成果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的高度認可。他認為,該研究填補了我國高冰級極地軸系用鋼材料的空白,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正高級工程師熊武認為,該研究標志著我國在極地特種軸系鋼領域實現了從被‘卡脖子’到行業領跑的跨越。
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510/24/WS68fb5734e4b0cb2d1eedea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