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工程類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學用分離”、技術創新能力培養與產業發展融合度不高等難題,武漢科技大學構建了一套“雙主體協同—七要素支撐—全流程監管”的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該模式直擊人才培養痛點,通過系統性創新,有效打通了從課堂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舉措 從“校內培養”到“校企共育”的深刻轉變
學校打破傳統院系壁壘,與武漢鋼鐵有限公司、中鋼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卓越工程師學院、湖北省先進低碳冶金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耐火材料創新聯盟等產教融合共同體,建有20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實現了從“高校單方培養”到“校企雙向奔赴”的根本轉變。
學校通過“共同投入、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攻關、共享成果”的“五共”機制,將產業界的真實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研究生通過“企業出題、導師解題、學生答題”的創新實踐模式,直接參與到企業的技術攻關項目中,在解決真實工程問題的過程中錘煉“真能力”,產出“真成果”。
系統保障 從“知識傳授”到“能力養成”的全面支撐
為確保學生能接得住、解得好企業的“真題”,學校打造了“思政、文化、課程、導師、項目、平臺、學科”七位一體的支撐體系,實現了從單一知識傳授到綜合能力素養的全面培養。聯合企業共同開發體現“前沿性、交叉性、高階性、挑戰度”的課程資源,其中“無機材料熱力學”入選“全國首批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示范課程”。組建包括“國家卓越工程師”在內的“雙導師”隊伍,并依托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創新能力的廣闊舞臺。
成果斐然 高素質人才供給獲得產業界廣泛認可
自實施工程類研究生培養模式以來,學校育人成效顯著,研究生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獲得產業界廣泛認可。近5年,學校研究生累計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8項,授權專利1213件。研究生作為負責人參加科技競賽獲省級及以上獎項2200項,其中國家級1011項。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評價“良好”以上的比例達95%,并高度肯定了學生“專業知識扎實、踏實肯干、業務能力強”等優秀品質,體現了學校工程類研究生“堅韌不拔、勇承重載,崇實求精、表里如一”的鋼鐵品質。
2017屆畢業生肖愛達勇攀行業高峰,帶領團隊成功開發了世界工程機械用最高強度級別1300MPa級鋼和硬度最高級別HBW600耐磨鋼,并批量生產,替代進口產品,2020年肖愛達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20屆畢業生趙鵬達實現“金屬鉻冶煉渣資源化及無害化利用”產業化,年處理金屬鉻冶煉廢渣近3萬噸,平均每年為公司創效2000余萬元,有效解決了遼寧錦州地區金屬鉻冶煉廢渣大量堆積問題,2022年趙鵬達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5年獲評“全國勞動模范”。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2023級研究生耿偉在大冶特鋼一年多的實踐期間,解決了長期困擾企業生產的9Cr系列、HT700P等合金材料高溫軋制理論依據不足,成材率有待提升的難點問題,得到公司高度認可,成為大冶特鋼第一個簽約的2026屆畢業研究生。
學校“產教融合”育人培養模式在破解“學用分離”難題、培養行業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10/30/nw.D110000gmrb_20251030_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