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 為深化“五育并舉”育人理念,探索勞動教育與美育融合的創新路徑,4月15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在黃家湖校區北園一站式學生社區內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莓好時光”種植活動。本次活動以草莓種植為載體,通過“開荒、定植、美化”三大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在躬身勞作中感悟勞動價值,在創意設計中提升審美素養,推動勞育與美育“雙育并進”。

活動首日,資環學院30余名學生在社區空置地塊集結,開啟“園地開荒”行動。學生們手持鐵鍬、鋤頭等工具,清理雜草、翻整土地、鋪設有機肥。開荒起壟,將原本雜亂的荒地改造為適宜種植的草莓園。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王朋邊擦汗邊感慨:“以前只在課本里學過土壤改良知識,今天親手實踐才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的不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英表示,勞動教育重在“真體驗”,通過開荒讓學生走出課堂、貼近土地,既能磨礪吃苦耐勞的意志,也能深化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
在草莓苗定植環節,學生們分組協作,嚴格按照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的標準挖坑、栽苗、覆土,并學習光照控制、水肥管理等種植技巧。“每株苗的朝向和深度都影響成活率,這讓我對‘細節決定成敗’有了更深理解。”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田志振宇表示。

為打造兼具功能性與觀賞性的種植園區,學生們發揮奇思妙想,將美育融入勞動場景。他們利用廢舊木板制作田園風柵欄,在圍欄上懸掛草莓生長全過程照片。學生們更以“莓事噠”為主題,設計了種植園區標牌。“美化不僅是裝飾,更是用藝術語言傳遞環保理念。”活動負責人向愛盟老師強調,通過美化實踐,學生不僅提升了審美能力,也強化了“綠色社區共建者”的責任感。

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資環小圃”品牌活動的延伸,本次草莓種植將勞動教育從田間拓展至社區,構建了“專業實踐+社區服務+文化浸潤”的育人新模式。以‘小圃’為紐帶,讓勞動成為學生感知生命、服務社會的橋梁,讓美育成為激發創造力、涵養品格的土壤。
據悉,本次活動共種植“紅顏”“章姬”等優質草莓品種100余株,未來將由學生全程參與管護,見證從幼苗到果實的生命歷程。未來,資環學院將持續升級“一站式”社區育人場景,通過“瓜果輪作”“環保藝術展”等系列活動,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勞美教育生態圈、拓展“瓜果輪作+環保藝術”教育矩陣,讓勞動精神與審美素養在新時代資環學院青年中扎根生長。(資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