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見習記者周文君 攝影耿文瀟)“從長江水到飲用水要經過哪些步驟?”“長江水中的渾濁物如何實現凈化?”4月24日下午,我校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科普基地“翱翔之翼”科技志愿服務團隊走進青山區濱江未來實驗小學,為一年級45名小學生們帶來了以“大手拉小手·共護長江水·同繪生態美”為主題的科學家精神及科普實驗教育活動。
志愿者方呂以“李四光立志報國的故事”宣講啟幕,李四光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分別學習船舶制造、采礦、地質專業,將一生的理想奉獻給祖國,創立地質力學,被譽為“中國地質學之父”。在談到“你有過什么樣的理想時”,小學生們的雙手如春苗破土般踴躍地舉起,盧舒言激動地說:“我以后要當一名醫生,我要去救很多的病人!”劉雅菲說:“我以后要當一名科學家,因為我想有自己的發明創造,像李四光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一樣!”

“水為什么是‘生命之源’?”志愿者張科從水的分類、形態,以及長江水的凈化過程為學生們解答疑惑,讓環保的種子在童心沃土中萌芽,“長江水中的泥沙等雜質讓水變得渾濁,有誰知道如何將渾濁的水變干凈嗎?”同學們爭著搶答:“有一種魔法藥水加進水里面會讓臟東西沉下去,再過濾掉就能把水變干凈!”張科為學生們介紹了凈化過程中常見試劑如絮凝藥劑、活性炭,并為他們手把手展現了水中渾濁物凈化與水的顏色凈化實驗。
燒杯中的水從渾濁到透明,學生們看得目不轉睛,忍不住“哇哇哇”滿堂驚嘆。他們在志愿者的協助下戴上手套,開始化身“小小工程師”模擬凈化實驗。用滴管吸入半管黃色和無色絮凝藥劑,滴入帶有泥沙的濁水中,再用攪拌棒將其均勻呈現,沒過幾分鐘,原先的黃色濁水立馬“改頭換面”成為清澈的水資源。“里面像沙塵暴一樣!”雜質“手拉手”團團旋轉沉入杯底,不少學生激動地歡呼。“這是我第一次來這里帶他們做實驗,在這里也能夠當一回小老師,我很榮幸。”志愿者劉云霞談道,她用微笑與耐心指導學生們順利完成實驗。

在“水的顏色的凈化”實驗活動中,志愿者們指導小學生們進行活性炭過濾實驗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經活性炭過濾后,“彩色水”立馬變成“無色水”。“我知道這個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彩色的色素被留在活性炭中啦!”在實驗總結環節,劉婕兮笑著說,她表示自己喜歡海龜,未來想要成為研究海洋的科學家,為國家做貢獻。
我校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科普基地骨干教師范先媛總結:“我們結合學院專業特色,為學生開展礦產、環保、安全科普教育,同時對他們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希望先輩的火炬,照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據悉,該學院科普基地從2016年到2025年建立已持續九年,累計科普青少年近萬名,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科普基地于2022年被評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師生志愿者不僅將中小學生“請進來”在科普基地實驗室動手實踐,而且也“走出去”,進入社區或學校開展科普活動。同時,該學院科普基地“翱翔之翼”科技志愿服務團隊也連續三年為中小學生進行“長江環保知識宣講”科普活動,累計科普學生五百余人次,助力培養學生愛護生態環境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