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 近日,十大魅力學子評選結果出爐。
無材非金屬材料研究生第五黨支部
我校材料學部研究生無材五支部,成立于2022年5月,秉持黨建引領,于思政教育、科研創新、志愿服務等領域斬獲佳績。支部成員專業多元,學術氛圍濃厚,已構建起以“實踐育人”為核心,融合科研探索、志愿服務、文化建設等多維度協同發展的創新模式。支部現有黨員25名,涵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與化工、冶金工程等專業優秀研究生。
自成立以來,無材五支部在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成績顯著,組織主題黨日活動40余次,參與黨員達800余人次;科研創新表現突出,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8項,授權發明專利15件,實現專利轉讓8件,發表論文28篇(SCI收錄20篇);志愿服務累計開展12次,服務時長超300小時,受益人群達1000余人。支部榮獲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武漢科技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多名黨員獲得“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在黨建形式創新方面,支部打造“材材”抖音黨建品牌與“材冶之聲”云平臺,以音視頻結合方式講述紅色故事、傳播紅色精神,提升黨員思想政治水平,擴大黨建影響力與覆蓋面,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接力與傳承是無材五支部的代名詞。2018年,無材教工支部黨員黃奧教授關注到高溫電磁場下耐火材料服役行為,指導支部黨員持續研究。面對文獻稀缺等困難,團隊攻克難題,歷經5年接力,設計電磁實驗裝置,成功開發第二代、第三代高溫電磁實驗設備,實現1600℃多場耦合條件下耐火材料蝕損行為可視化研究,為相關研究提供關鍵技術支持,推動耐火材料科學發展。科研接力傳承延續,支部堅持黨建帶團建,由黨支部委員擔任團支部書記,強化思想引領,引導更多研究生立下科研報國之志。
2024年夏季,無材五支部聯合校社會實踐團隊,開啟實踐之旅。走訪武鋼集團、中鋼洛耐院等8家國家重點鋼鐵企業,行程5500余公里。實踐隊員深入企業一線開展紅色尋訪和科技服務等活動,尋訪20余名扎根鋼鐵事業的校友,了解行業艱辛與專業重要性,深刻認識自身專業在國家工業體系中的地位。校友們默默耕耘展現的鋼鐵精神,深深打動團隊成員,也激勵著無材五支部繼續拼搏奮斗,為黨和國家貢獻更大力量。

材料學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研究生第五黨支部
余欣燦
余欣燦,女,中共黨員,城市建設學院城鄉規劃專業2020級本科生。現任城鄉規劃2001班團支部書記、輔導員助理。
曾獲一等獎學金、輝玲二等獎學金等,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主體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獎項4項、湖北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湖北省第十四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等省、市級獎項6項、校級獎項10余項;主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參與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并發表多篇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篇;獲評“寶鋼優秀學生”“優秀學生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稱號;獲文體類國家級、省級獎項8項。
2021年,“十四五”規劃將城市更新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其中,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余欣燦深刻認識到作為城鄉規劃專業學生應擔的使命,從2021年7月到2023年4月,她帶領團隊28個人與居民面對面,與社區面對面,歷時1年10個月,共計走訪武漢市136個老舊小區、76個社區,采訪人數超5000人次,遴選了25條評價指標,整理文字資料達13萬字,足跡遍布整個武漢市。
聚焦當前老齡化進程中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的困難及現實問題,她與團隊構建了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評價體系,挨家挨戶走訪老年人,了解老舊小區里老年人的真正訴求,而后提出小改造優化策略來提升老舊小區適老化水平。最終,該作品于2023年10月獲得了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并向中共湖北省委辦公廳遞交了有關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的對策建議一稿,現已被采納并報送至中央。

城市建設學院-余欣燦
馮思淇
馮思淇,女,中共黨員,電子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荊楚卓越)專業2021級本科生。曾任我校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智能小車協會負責人、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和電荊2201班班主任助理。
曾獲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智能+賽道國家級金獎、Robomaster機甲大師高校聯盟賽國家級二等獎等10余項國家級、省級獎項,綜合成績專業排名第一,以第一作者發表SCI二區論文1篇,發表EI會議論文1篇,主持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各1項。曾獲“三八紅旗手”“模范共青團干部”“優秀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現已推免至華中科技大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她的信條。本科期間,她不斷投身于高水平的學科競賽與工程實踐,努力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2023年,她參加了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摘取了國家級金獎,團隊成績位列全國第八。在本次賽事中,她參與設計研發了一款智能分類垃圾桶,旨在解決現實生活中垃圾分類效率低、處理不精準的問題。研發過程中,她與團隊面對了諸多技術挑戰:如何在不同光照和環境條件下確保視覺檢測的準確率、如何優化算法以適應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以及如何設計穩定高效的自動控制系統等。經過多次試驗和不斷優化,團隊不僅成功解決了上述問題,還大幅提升了系統的整體性能和穩定性。在實踐中,她學到了如何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迅速調整策略、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并在不斷地嘗試中積累寶貴的經驗。
實踐經歷錘煉了她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應用能力、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更讓她深刻認識到專業技術應當汲取實踐土壤的養分,才能綻放出最美麗的科技之花。

電子信息學院- 馮思淇
許白昊班
2021年以來,我校法學與經濟學院黨委以杰出校友、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袖、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黨的二大和五大代表許白昊烈士為旗幟,成立許白昊班,旨在教育引導學生以革命先烈、前輩先賢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立志做初心許黨、貼近群眾、追求真理、孝廉自守的“許白昊傳人”,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許白昊班自成立以來獲得校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入選學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三級三型”積分制試點改革黨支部。2024年5月獲評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入選教育部第九屆高校廉潔課堂實踐案例;許白昊班先后參與學校、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廉政教育活動,排演紅色話劇、朗誦紅色家書、宣講紅色精神,向省委黨史學習教育巡回指導組、新進校師生講述紅色故事。連續4年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獲評省級“三下鄉”優秀團隊,入選“七彩假期”全國志愿服務示范團隊;成員獲得部級以上競賽獎勵50余項,涌現出全國青馬班學員、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學生典型。相關工作獲得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等媒體報道40余次,被寫入湖北省教育廳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簡報,湖北電視臺來校錄制專題紀錄片《閃亮的名字》并在七一前夕播出。
許白昊班注重理論宣講與現場教學、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相結合。他們尋訪許白昊足跡,感悟初心使命。從許白昊家鄉湖北應城,到求學武漢(現武漢十四中),投身革命參加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上海),赴廣州參加中國共青團一大,赴上海參加中共二大…許白昊班從生動的現場實踐教學中感悟許白昊的錚錚鐵骨和斗爭精神。
他們持續開展社會實踐,奉獻服務人民。2021年起,支部黨員連續三年赴許白昊烈士故鄉開展素質教育支教,開設黨史課、書法課、繪畫課等多門課程,幫助支教地兒童開拓視野、全面發展;同時緬懷先烈、聆聽老黨員故事,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成長“養分”,直接服務群眾400余人,輻射孝感、鄂州、隨州三地。
他們講述紅色校友故事,傳承清廉有為精神。許白昊班組建宣講隊,由支部黨員組成,面向入學新生、新進校教師、值年返校校友開展互動式、接地氣的宣講活動,在宣講過程中既學習了理論,又鍛煉了能力,講述者的成長故事和實踐經歷引發同齡人共鳴。2023年7月,湖北日報“同齡人當宣講人紅色校史動人心”,報道武科大“許白昊宣講隊”傳承“碧血忠魂”基因血脈。

法學與經濟學院-許白昊班
郭玉玲
郭玉玲,女,中共黨員,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2021級本科生。曾任管理學院學生會體育部干事、班級團支部書記,現任校田徑隊主力隊員、我校第13屆研究生支教團團支部書記。
曾連續兩年獲國家勵志獎學金,獲校一、二等獎學金;獲B類學科競賽國家級獎項1項、A類賽事省級獎項2項及校級獎項多項;獲評“優秀學生”“模范共青團干部”“軍訓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獲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女子甲組800米第二名、400米第六名,創校史最佳成績,獲兩項國家級運動員二級證書;累計獲體育競賽國家級獎項2項,省級獎項12項,校級榮譽20余項。
大一,郭玉玲在校運會嶄露頭角,憑借奔跑速度入選校田徑隊,開啟了田徑賽場的逐夢之旅。面對高強度訓練,她憑借不服輸的勁兒咬牙堅持,夜晚田徑場常有她揮汗如雨的身影。大三時,因起跑踉蹌,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上以0.06秒之差未達二級標準,也成為了她心里的一道坎。但教練鼓勵、隊友陪伴成她黑暗中的光,讓她把失落與不甘化作奔跑的動力。此后一年,她提升心態、刻苦訓練,強化薄弱環節,積極與教練溝通調整策略,不斷優化技術動作。歷經沉淀,她從校運會奪冠到省運會摘牌,再到2024年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她800米奪銀、400米獲第六,刷新校史紀錄,獲兩項國家級運動員二級證書。她累計獲國家級榮譽2項、省級獎項12項,成校田徑隊傳奇,以親身經歷激勵著學弟學妹們拼搏追夢。
郭玉玲帶著大學期間的積累,加入了我校第13屆研究生支教團,開啟了一段從校園到西部的新征程。她想將體育人永不言棄的精神播撒在西部大地,為推動西部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的青春誓言。

管理學院-郭玉玲
陳典
陳典,男,中共黨員,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曾任班級團支書、學生黨支部書記、校機器人協會副會長。
曾獲國家獎學金、校特等獎學金,獲“優秀學生標兵”等稱號;累計獲得4項國家級、2項省級學科競賽獎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項,主持校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發表論文1篇,以第二作者(導師一作)身份發表SCI論文1篇,第三作者身份發表EI會議1篇;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190小時。已推免至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他在科創領域不斷攻堅克難、突破自我。從全國三維數字創新設計大賽15周年精英聯賽起步,初登賽場時,他青澀懵懂卻滿懷熱情。他與隊員深入分析國家政策文件,最終選定“助殘”主題,并走進武漢市殘疾人藝術館考察調研,整理、分析了大量資料,深入結合實踐考察,歷經無數次的建模、修改與渲染,最終,他們的作品在賽場上脫穎而出,獲得國家一等獎。同年,他參加第六屆中國高校智能機器人大賽,聚焦中華優秀傳統茶文化與智能家用機器人的融合,以智能沏茶機為載體探索中華茶文化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之道,在傳承與創新間尋求平衡。經多輪迭代設計,再次獲得國家一等獎,體會到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
本科期間,陳典始終專注航空航天領域關鍵材料,研究積累科研經驗。大二時,在班主任郭萬富老師指導下,他開始投身航天鋁合金研究,探究其成形過程中的組織演變及性能變化,從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確立研究目標,到多輪制樣、拍攝電鏡、數據分析,他深度參與實驗各環節,研究成果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于SCI期刊。大三上學期,他主動聯系張坡老師,投身航空鈦合金微動磨損與滑動磨損研究,負責全過程的試驗、測試、數據處理、寫作和修改工作,深入研究不同環境溫度下TC4合金的摩擦學性能差異,最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發表SCI論文。

機械工程學院 -陳典
王宇航
王宇航,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1級本科生。曾任IOS俱樂部IOS小組組長、班級宣傳委員。
大學前三年學分績點排名與綜合排名均位列專業第一,在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與六級考試中分別取得630分與596分;曾獲國家獎學金、校級特等獎學金,獲評“優秀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獲國家級競賽獎項6項、省級獎項5項、校級獎項10余項;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并結題1項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公開發表期刊論文1篇、會議論文2篇。曾入選優秀本科生暑期游學項目(全校僅20人),前往牛津大學進行訪學交流,并順利結業。取得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名校推免offer,現已推免至復旦大學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本科期間,他堅持坐在教室的前三排,他認為這樣能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與老師也能有更好的交流條件,進一步夯實個人專業基礎。王宇航通過課后練習來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他深知,代碼能力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會將每門專業課程的教材代碼逐行敲到編譯器當中運行,雖然過程可能枯燥乏味,但他堅信老辦法更能強基礎,更能提升個人的編程能力與對知識點的理解。
推免競爭激烈,王宇航從寒假就開始準備推免所需的各種材料,不斷打磨推薦信、簡歷和中英文自我介紹,針對自己薄弱的地方進行補強。在申請過程中,最初收到的多是拒信,有時候一天能收到五封,幾乎讓他失去了信心,但焦慮后他還是選擇繼續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之后,他收到了夏令營的入營郵件,并拿到“優秀營員”稱號,最終成功推免至復旦大學。
勤勉學習持續了整個大學生涯,焦慮與挫折同樣由始至終,但也讓他不斷在自我突破中成長成才、羽翼豐滿。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宇航
王金龍
王金龍,男,中共黨員,冶金與能源學院冶金工程專業2023級博士研究生,曾擔任華北理工大學大學生記者團主席、模擬煉鋼協會部長,我校校院研究生會部長等職務。
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專業排名第1);帶隊獲第五屆、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冶金科技競賽二等獎;負責并參與4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學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項目”資助,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期刊論文7篇,其中SCI一區和TOP期刊論文4篇、SCI二區論文2篇、SCI三區論文1篇,參與發表中文核心論文1篇,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優秀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干部”等榮譽稱號。
在學術研究方面,他致力于冶金工程領域前沿開展研究。在首次開展“低密度高強鋼中夾雜物析出與控制”研究時,他連續三個月泡在實驗室,每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為了捕捉鋼液微觀結構和成分的動態變化,他在高溫環境下反復調整實驗參數,記錄大量數據參數。失敗是常態,但每一次微小的進展都讓他看到希望。終于,在一次周末的實驗中,他首次清晰地觀察到低密度鋼中夾雜物的二維和三維形貌特征,為后續優化實驗細節,建立博士學位論文大綱提供了關鍵依據。那一刻的欣喜,讓他深刻體會到:科研沒有捷徑,唯有以“釘釘子”的精神深耕細作,反反復復不斷向一個問題發動進攻,才能突破瓶頸。
在校園服務上,王金龍積極奉獻。2022年武漢疫情期間,他主動請纓擔任宿舍樓志愿者。連續15天,他與宿舍樓內其他5名志愿者組成“突擊隊”,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挨個宿舍配送三餐、搬運物資、消殺樓道,累計服務超2000人次。記得其中有一名“清真”同學的飲食需要特殊關注,在半個月的服務過程中王金龍對這位同學的三餐配送沒有出現一次差錯,在封控結束后這位同學也主動登門向他表達了謝意。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真正的青春價值,不僅在于學術成就的高度,更在于服務他人的溫度。
展望未來,他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己任,以“服務社會”為目標,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冶金與能源學院-王金龍
陳輝廣
陳輝廣,男,中共黨員,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曾任醫學院黨員工作服務站組織部部長、香濤學院2022級班主任助理。
曾獲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家二等獎、大學生英語競賽國家三等獎、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暨實驗設計論壇省級三等獎等獎項;主持國家重點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級、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兩項;以第一/共一作者于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篇,已推免至北京大學醫學部。
陳輝廣依然清晰記得那個秋日,學長帶他初入醫學院解剖實驗室,福爾馬林氣味刺鼻,眼前整齊排列的遺體標本令他指尖發涼。他曾天真地以為解剖學是本立體教科書,直到李明哲老師揭開遺體防水布,他才意識到自己踏入的,是生命本質的思辨場域。解剖刀劃開捐獻遺體皮膚時,劉曉柳老師的話回響耳畔:“他們不是冰冷的‘大體老師’,而是用生命最后溫度照亮醫學之路的引路人。”
在參與60余具遺體接收與維護工作期間,他觸摸過癌癥侵蝕的臟器,修復過戰栗的神經叢,在捐獻者家屬含淚鞠躬中讀懂“醫者仁心”的分量。深夜整理解剖圖譜,常想起一位老人捐獻遺體留下的字條:“愿我的病痛,能成為你們治愈他人的階梯。”這份跨越生死的托付,讓他在解剖學艱深知識外,首度觸摸到醫學靈魂——對生命的謙卑與擔當,而非技術炫耀。
科研于他,是顛覆認知的自我革命。在EPHA2蛋白與自噬調控研究中,他經歷科研邏輯的徹底重塑。最初實驗設計理想化,試圖單一基因敲除直接驗證假設,卻在反復陰性結果中自我懷疑。吳清明教授批評尖銳深刻:“科研不是看圖寫話,而是從混沌中提煉秩序。”失敗理解是科研給他上的關鍵一課。三個月構建的穩轉細胞株因支原體污染全軍覆沒,精心設計的動物模型出現生存期波動,他意識到科研殘酷與魅力所在——不為努力頒參與獎,卻總在意外維度回報堅持。在不懈的努力下,他以第一/共一作者于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篇,最終推免至北京大學醫學部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醫學部-陳輝廣
侯文豪
侯文豪,男,共青團員,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2022級本科生。武漢凈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曾任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學生會執行主席,連續兩年專業綜合成績第一,榮獲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帶隊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家級金獎,位居本科生創意組小組第二;獲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家級銅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10余項。
侯文豪深刻認識“學問未必在書本上”的道理,認為真理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結出智慧之果。在“山水夢行——長江大保護”活動中,他加入省級示范團隊“山水夢行”,負責宜昌段的長江流域綜合治理調研。通過實地學習和與工作人員交流,他與團隊提出用磷石膏制備新材料的想法,并進行了深入研究,確立了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方案和創新科研方向。侯文豪創立武漢凈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這段經歷讓他領悟到科研必須扎根現實,才能為社會發展注入動能。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參與2024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初期時,他面臨帶領團隊的挑戰,有過懷疑與焦慮,但他積極將壓力化為動力,決心突破。他學習前輩經驗,鉆研優秀項目,查閱資料,用一股闖勁和毅力推進項目,不斷優化團隊協作方式,使團隊實力最大化發揮,讓項目在艱辛中不斷進步。一年間,團隊歷經213次會議、修改208版PPT、41版路演稿,項目打磨、調整優化成為日常,熬夜成習慣,團隊甚至在除夕前夜仍在鉆研參賽作品,只求將展示效果優化到極致。日復一日地投入與堅持,讓項目逐步完善,也接近成功。
臨近終點,侯文豪也未曾松懈。在專家指導和總結經驗中,他發現國創賽各階段側重點不同,國賽時答辯水平至關重要。于是,他與團隊準備了上千個問題,積累56000多字答辯素材,反復模擬答辯情境。最終,團隊勢如破竹,獲得了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小組第二名及全國金獎。
手捧金獎,他覺得所有堅持付出都是財富,只有汗水和辛勞才能筑成通往成功的一級級階梯。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侯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