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見習記者王翔宇 記者肖宇瑄)“吳老師,我被中國醫科大學錄取了!”近日,我校醫學部國際學生輔導員吳碩的辦公室里,剛結束實習回到中國的贊比亞籍留學生班南山(Mukupa Barnabas)激動地前來報喜、感謝。這位在中非醫療合作中成長起來的年輕醫者,即將開啟新的求學征程。
據了解,班南山的實習經歷與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的利維·姆瓦納瓦薩醫院緊密相連。2024年7月,他帶著學校的推薦信,加入第25批援贊中國醫療隊(2024-2025年度)開展的臨床實習項目。在這家中國援建的現代化醫院里,他不僅擔任醫療隊的“翻譯官”“協調員”,更以實際行動架起中贊醫學交流的橋梁。憑借突出的綜合素質,他最終獲得中國醫科大學放射影像專業全額獎學金的錄取資格,將成為首批系統學習該領域的贊比亞青年醫者之一。

五年前初到學校,中文老師用音譯為他起名“班男勝”,在與援贊醫療隊介入科專家王寶鋒醫生深入交流后,他將名字改為“班南山”,立志效仿鐘南山院士,成為守護非洲人民健康的醫者,也成為中贊醫學合作的紐帶。
五年本科時光,學校老師們給予他諸多關懷。班南山的學費主要依靠父親的辛勤工作,2023年,父親遭遇車禍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吳碩便自掏腰包助其解決生活費難題,還不斷安慰鼓勵他。班南山曾在交流中感激道:“我把您對我的幫助告訴了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是您和學校的老師們塑造了我今天的樣子。”
“學校經常舉行中外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南山同學總是第一個報名,他和中國學生交流自己家鄉的文化、風俗,在同學中非常受歡迎。”吳碩回憶道。在中國朋友和老師的幫助下,他的中文進步很快,并在HSK(漢語水平考試)四級中取得優異成績。專業課上,在中國老師們“醫者仁心”的耳濡目染中,他也逐漸理解“醫學是人類共同語言”的深層含義——它不僅是冷冰冰的醫學術語,更是扎根土地的生命守護。

2024年初的特殊際遇,讓班南山與援贊醫療隊結下不解之緣。作為紀錄片《中國援外醫療隊》的群眾演員,他親眼見證中國醫生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生命奇跡。這段經歷促使他主動申請到利維·姆瓦納瓦薩醫院實習。在這里,他用本土語言為老年患者解讀CT影像,協助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同時跟中國醫生學習介入放射的基礎臨床知識;下班后,他帶著醫療隊隊員深入盧薩卡的街巷市集,用流利的中文介紹贊比亞文化,帶他們品嘗盧薩卡最地道的“歐西瑪”(贊比亞國菜),展現出超越實習生的擔當。
“隊長和隊員們都非常感激他……我們就像贊比亞國父肯尼思·卡翁達說的‘全天候朋友’。”王寶鋒在工作手記中特別記錄了這位特殊助手的貢獻。
看到中國醫生用介入技術僅憑細導管就完成傳統開腹手術,班南山深受震撼,并改變了原先成為骨科醫生的職業規劃。“贊比亞有很多腫瘤患者,但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尚未普及。”他堅定地表示,要將介入技術帶回非洲,為家鄉患者打開生命新通道。

如今,班南山的行李箱還躺著一本翻舊的《鐘南山傳》——那是吳碩在他入學時送的禮物,書中還夾著實習時記下的筆記。“等我學成回國,要和援贊醫生們一起建立介入診療中心,用先進的技術給家鄉人治病。”他半年前發給王寶鋒醫生的消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每個留學生都是文明互鑒的火種。”看著辦公桌上班南山贈送的贊比亞木雕,吳碩感慨萬千。當介入技術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當更多患者因中贊醫療合作重獲新生,這正是新時代“全天候朋友”最溫暖的注腳。隨著中國援外醫療隊第62個春秋的到來,班南山的故事,正成為中非教育、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的生動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