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網訊(見習記者王翔宇 通訊員游雨昕 攝影王翔宇)“經過一年的準備順利完成表演,我終于不再是那個老是跟不上節奏的‘時差黨’了,音樂讓我真切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5月29日,回憶起《黑神話 云宮訊音》節目的順利演出,我校“沁湖之音”管弦樂團的中提琴演奏者、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金洋民感慨萬分。
當晚,第三屆“沁湖之音”器樂專場音樂會“夏始樂鳴”在沁湖禮堂奏響,大學生藝術團下的“沁湖之音”管弦樂團與中樂團共60余名成員聯袂出演,其中30多個“音樂小白”經歷近一年的訓練,終于穿上了演出服,站上了舞臺,在鎂光燈下傾情展示著自己與音樂的羈絆成果。
大一剛入學的金洋民看到舍友在學校樂團拉小提琴,在得知零基礎也可以加入樂團后,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請加入,學習中提琴。“停一下,那個中提,你落后了半個小節,把這一段單獨拉一遍!”指揮在該節目的排練現場喊道。“當時臉瞬間紅了,整個樂團都看著你,非常窘迫。”回憶起那次數錯拍子他仍心有余悸。
“放輕松,我第一次也是這樣的,比我當時好多了……”“演奏的時候要多觀察指揮、傾聽其他聲部的旋律……”合排結束后,隊員們圍在金洋民身邊安慰他、給他出點子。為了找到節奏,下訓后他對著節拍器反復演奏,“那段時間做夢都會聽到節拍器的滴答聲。”
當最后一個音符從金洋民的琴弦流出,觀眾席上掌聲雷動。“那時候真的很有成就感,我看到了一個永不言棄的自己獲勝了。”像金洋民這樣作為小白進團的學生不在少數,管弦樂團團長馮程林回憶起招新時的場景感慨道:“最初招零基礎的同學時還有些顧慮,但后來看到他們的熱愛和努力,我又對他們充滿信心。現在他們也能站上舞臺,真的非常不容易!”
《黑神話云宮訊音》這首曲子由樂團成員王泊驍、王天編曲改編,是樂團首次大規模將中西樂器融合呈現在表演中。2024年8月20日,《黑神話:悟空》作為國內第一款“3A”游戲橫空出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游戲發布的時候我非常激動,然后我就想咱們樂團要不也來一個中西合排,把主題曲演奏出來……”王天回憶道。作為樂團的現任打擊樂首席,他最初也是一個零基礎的音樂“小白”,三年的樂團學習,他不僅學會了如何演奏打擊樂器,還自學掌握了排譜、編曲等技能,樂團前輩畢業后,他就主動承擔起了相應工作。
中西音樂在調式語法、節奏邏輯等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兩者融合非常考驗編者能力。兩位編導穿梭于不同聲部,深入了解中西不同樂器的風格、運作原理以及操作方式,調式轉化、節奏調整,歷時三個月完成了初稿編排,為了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譜子陸續改了7版。
長笛聲悠揚響起,與圓號的主旋律相互交織,燈火里的中國逐漸清晰。“《燈火里的中國》這個節目我們準備了一年,大家非常喜歡曲子柔美含蓄的愛國情感,所以排練的時候積極性很高。”長號演奏者、機器人工程專業的熊子祺說。作為完成度最高的曲子之一,聲部之間的協作非常復雜。“每個人都必須集中注意力,就像機器中的一個個零件那樣可靠,最初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熊子祺結合自己的專業,形象地描述著排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機器靠定期維護保持性能,但我們靠的則是熱情和堅持,大家在一次次鼓勵與包容中不斷進步。”
2022年管弦樂團初創時還只是一個小型西洋室內樂團,到如今已發展為50余人且配置較為完整的“沁湖之音”樂團。為了帶好這支有音樂“小白”的隊伍,學校為團隊提供樂器、專用場地,從校外請來專業老師為隊員們定期培訓,每年暑假還會開展近一個月的集訓。

“第一次暑期集訓有91名同學報名,很多學生甚至反映之前‘沒聽過交響樂’。”馮程林回憶道。訓練每天從早上八點持續至晚上九點,其間安排間歇休息,日均訓練時長約6小時。“酸”“疼”“累”是隊員們的普遍感受,白天學習如何演奏,晚上補習樂理知識。在指導老師們的幫助下,集訓結束后,“小白”們已經能夠完成簡單的演奏。金洋民感激道:“老師們非常專業,哪怕只有一個音錯誤,他們都能聽出并幫助我糾正,讓我進步很快。”
該場演出吸引了400余名師生觀看。演出結束后,室內樂指導老師、我校美育(藝術)教育中心專職教師韓序對著演出視頻復盤時頻頻點頭,這位對訓練向來嚴苛的老師笑著說:“大家發揮得非常好,很榮幸作為大家成長的見證人……”
近年來,這支年輕的樂團參加了學校“春風十萬里”主題音樂會、建校125周年校慶專場演出等具有影響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器樂隊除了在沁湖魚宴、櫻花節等校級大型活動亮相外,還積極參與中非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開幕式、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省級、國家級活動,樂團中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了學校、社會美育教育的受益者和傳播者。
我校團委副書記向方新表示:“美育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一環,學校作為理工類院校,花精力籌辦自己的管弦樂團、中樂團,就是希望把高雅藝術引入校園,讓更多的同學能夠接受藝術的熏陶,把藝術變為學生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的演奏、聽得見的旋律,推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