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做事,就是我的初心?!睒銓嵉脑捳Z,道出一名老黨員的本色。我校機械工程學院退休教師湛從昌教授,用六十年的身體力行,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為中國工業設備國產化、我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
深耕教育六十載
1958年,湛從昌進入我校任教,先后擔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研究生處長等職位。他一心撲在工作上。
在專業建設上,他兢兢業業。1979年,學?;I建流體傳動及控制新專業,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專業,建設任務重、難度大。他加班熬夜是常態,在與其他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辦,并于1983年開始招生。
在科學研究上,他勇于突破。冶金部委托我?;I建液壓試驗臺,建設過程中各類困難層出不窮,但是湛從昌心中有不服輸的勁兒。他不畏困難,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使試驗臺各項性能和精度均達到了要求。
辛苦終有回報。1986年,液壓試驗臺獲冶金部教改成果三等獎。1993年,學校以此為基礎,為攀鋼建設了規模較大的液壓實驗室。1995年,液壓試驗臺獲冶金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是學校較早獲得的省部級獎項。
2000年退休至今,雖然湛從昌放下了行政工作,但依舊堅持做科研。他每天早出晚歸,主持編寫了6部專著和教材,參與學校博士點申報等工作。
至今,他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7項,排第1的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表高水平論文50余篇,以第1作者出版專著或教材6部,計260萬字,主持參與制定國家和地方標準各2項。
“多做事,就是我的初心。”湛從昌說,“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繼續為國家做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
參與八個博士點申報
“博士點的有無,對學校的學術地位和未來發展影響很大。”學校每次申報博士點,都能看到湛從昌的身影。他總是主動請纓,沖在一線,不曾有絲毫懈怠。
為了提高博士點申報成功率,他先后前往東北大學、重慶大學等高?!叭〗洝?,回來后反復打磨申報材料,修改數十稿,實現了學校博士點從無到有的突破。
退休后,每次申報學位點時,他依然全程參與,一絲不茍地提出專業性的意見。很多與他共事的年輕教師,都對他的工作態度豎起大拇指?!罢坷蠋熃涷炟S富,讓我們受益良多?!鼻嗄杲處熰嚱檎f。
學校先后獲批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是湖北省屬高校第一個擁有8個博士點的學校。在學科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湛從昌從未缺席。
“湛老師一直發揮余熱,為學校學科建設出力?!毖芯可涸洪L程常桂說。
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
學生掌握知識效果不佳,授課方式亟待優化……湛從昌根據實踐經驗,慢慢摸索,改進方法,開創性地提出“三三三”授課法,即 “三優化:優化教材內容、優化講稿、優化授課 ;三目標:有專業知識、有工程能力、有創新精神;三評價:學生評價、考試成績、社會評價 ”,至今仍在使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工程技術方面的高層次人才短缺,在冶金行業及中小型企業中甚為突出。他積極推動校企合作,開啟“定制化”委托培養研究生,為武鋼培養了100名工程碩士研究生,有效緩解了企業的人才需求。
為了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的優勢,他組織學校各方資源,為韶鋼、漣鋼、湘鋼等鋼鐵企業開辦研究生班。目前,很多學生已成為企業骨干,有的走向領導崗位。
針對研究生培養問題,他提出“送出去、請進來”?!八统鋈ァ笔菍W生送到相關單位進行學位論文答辯;“請進來”是將相關單位的學生請到學校來聽課,再讓他們回到原屬單位進行學位論文研究,有效地促進了研究生交流學習,提升了科研能力。
“引人才,留人才?!边@是湛從昌常說的一句話。他奔波于高校和企業之間,聘請具備條件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導師指導研究生。
幫助青年教師跑出“加速度”
在申報基金、科技獎勵時,湛從昌總是耐心指導,將自己的經驗傾心傳授給青年老師,幫助他們跑出成長“加速度”。
通過“老帶新”的方式,青年教師盧艷收獲滿滿,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資助。“這離不開湛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北R艷滿是感謝。
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生每月補助只有40多元,難以支撐研究生生活和學習的開銷。湛從昌從學生層面考慮,連續三年向學校的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三年后,全國研究生補貼得到提高。武漢冬天冷,湛從昌自費為學生購買一臺洗衣機,放在學生宿舍,供學生們使用,暖心舉動感動了學生。
每當提及學生時,湛從昌都是一臉欣慰?!懊看芜^節,學生們都會發來祝福?!彼鐢导艺涞卣f著自己與學生的點點滴滴。
“很感謝湛老師的悉心教導,我就是其中受益的學生?!闭勂鹪浀睦蠋?,湛從昌的優秀學生蘇義腦院士驕傲地說。
如今,88歲高齡的湛從昌教授仍堅持每天到學院工作?!巴诵莶煌跣模瑸閷W校學院和團隊多做些工作”是湛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今年3月初,受柳鋼邀請,湛從昌與傅連東老師前往企業,了解和處理液壓技術問題,并商談項目合作事宜。
“做這些事,讓我的晚年人生更加充實。”湛從昌以堅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科研貢獻和無私的育人情懷,詮釋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他的事跡也激勵了學院教師以初心鑄就忠誠,以實干踐行使命,在科技報國的征程中永葆奮斗本色。(離退休工作處 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