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陳佳瑤 見習記者陳昌艷
“付出總有收獲,努力與汗水永遠不會被辜負。”在2021年全國第十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賽事中,我校文法與經濟學院法學2001班朱芳雨及其團隊憑借作品《葉挺獨立團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榮獲國家級三等獎和“最具感染力獎”。
回想起參加這項比賽的初衷,朱芳雨表示:“因為寒假在家無事,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
但由于錯過班級群信息,直到2月14日,朱芳雨才了解到賽事情況并報名,而這時距離校級比賽作品的提交時間僅剩四天。
“我是以個人形式參加的校級比賽。時間緊,壓力大,我也沒有比賽經驗,只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朱芳雨介紹,那幾天她每天只睡五個小時,困了就喝咖啡撐著,幾乎所有時間都全身心投入到備賽中,“好幾天屁股都沒離開過凳子。”
朱芳雨的家鄉在廣東省肇慶市,所以一看到賽事信息里的“紅色專項”,她就想到了位于肇慶的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于是就確定了作品主題。
隨后,朱芳雨實地考察走訪,拍攝剪輯視頻,寫了一份5000-10000字的調研報告。“這些都是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領域,我只能一邊學習一邊嘗試著做出來,調研報告僅僅是在提交校賽作品前就修改了11次,后來準備省賽和國賽又修改了很多次,我已經記不清了。”
朱芳雨表示,后期調研報告的框架基本已經定了,需要修改的就是句子的語序、詞語的選擇和錯別字這些細節。“一遍又一遍地斟酌與修改,要求我必須時刻保持有耐心。”
“比賽能夠獲獎離不開張荊紅老師的細心指導和鼓勵支持。沒有張老師的指導,我們的作品也不會獲得如此高的榮譽。”朱芳雨說,“很多時候,是張老師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和信心。”
剛參賽時,張荊紅就定下了拿個國獎的目標。整個備賽過程中,張荊紅一直很耐心地指導朱芳雨,包括從哪里查數據、怎么做統計、怎么把圖表做的更好看等等。對每一個細節也都嚴格要求,大到報告內容、小到圖表顏色都提出了詳細建議。
讓朱芳雨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凌晨三點她把修改過的報告發給張荊紅,張荊紅居然“秒回”,第二天起床之后,朱芳雨發現老師已經在凌晨把文件修改好后發給了她。
“張老師真的讓我很敬佩,每當我泄氣的時候,一想到張老師陪著我一起熬夜,給我提供了這么多幫助,我就又充滿了斗志。”
為了能在省賽和國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張荊紅為團隊引入了新成員:行政管理專業1901班的張靈逸和2001班的葛梓妍。“后期視頻修改的工作量很大,可我并不擅長這個,當時還挺發愁的。”朱芳雨說,“張老師帶來了張靈逸和葛梓妍,她們的加入讓我有了可以一起奮斗的伙伴。”
比賽時間緊迫,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作品,團隊明確了分工。朱芳雨主要負責制作視頻腳本并搜集素材;葛梓妍擅長剪輯,同時對素材進行篩選;張靈逸負責給視頻配音。“因為分工明確,我們配合得特別好,效率很高。”
為給剪輯視頻預留充足的時間,張靈逸需要在一天時間之內把旁白配好。而旁白的語速又需要適配視頻的進度,就需要三人一次次的討論和修改,一下課就立馬找時間約在一起選素材、剪輯視頻。
作品提交當天,考慮到網絡狀況,朱芳雨本打算在截止時間準點提交。結果三人走在路上,接到張荊紅老師的電話:“我覺得有些地方還需要修改一下。”二人隨即拿出電腦,坐在操場草坪上就開始修改。
“我們之前都不認識,是這個比賽讓我們的關系變得親近了很多。現在我們還會一起吃飯。”朱芳雨笑著說,通過這個比賽,她不僅鍛煉了自己,還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當被通知獲得國獎的消息時,朱芳雨并沒有表現得太過驚喜,“因為我們團隊確實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學院和學校的大力支持,所以我覺得我們值得這樣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比賽讓我成長了很多,讓我變得更加能吃苦,讓我學會了很多新技能,現在的我還會用vlog來記錄生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