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看見”武漢 校團委團隊走遍三鎮體悟城市精神
見習記者 譚美玲
“不管是抗擊外敵,還是抗擊疾病,不同歷史時空的‘武漢保衛戰’,都挺立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張楚珺和小伙伴們的紅色“挑戰杯”項目書里這樣寫著。
看見自己的作品出現在紅色“挑戰杯”全國三等獎的獲獎名單上,團隊七個人既激動,又感動。他們認為,能在這次項目中獲獎,源于他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情懷,這樣的情懷,更成為了他們創新的動力。
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新增的專項賽,當時收到這條比賽消息,項目負責人張楚珺便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一定要通過這樣一個項目來向大家展示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魅力。
“當時武漢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見,突如其來的疫情,作為在武漢學習的大學生,對于這座城市有著深深的感情。”張楚珺娓娓道來。看著這座城市從冬天的空城,到春天的萬物復蘇,面對浴火重生的武漢,在感動和溫暖的同時,她也感受到了中國力量。于是就有了這次調研,想要立足于武漢,去感受來自中國的溫暖。
基于這樣的想法,張楚珺找到身邊的朋友一起,形成了《在武漢,我們看見中國》這一項目。
利用寒假兩個月的時間,他們開始精心籌備這場比賽。疫情期間,未在武漢當地的團隊成員無法及時獲取最真實最新鮮的消息,他們便決定線上線下同時開展調研活動。
項目期間,武漢當地的兩名隊員呂皓軒、羅嘉昕深入實地采訪尋找素材。他們走遍了辛亥革命紀念館、首義廣場、抗疫天橋、武漢客廳疫情展,采訪了近十名當地群眾。通過采訪,他們了解到了不同的武漢人民對于武漢作為“英雄城市”的見解,并將這些寫入了自己的調研報告中。
在采訪武昌首義廣場的一位老先生時,老人帶著自己的孫子參觀武昌首義革命紀念館的場景讓團隊成員感觸頗深。“老人一輩子作為歷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他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武漢這座城市的諸多變化。他抱著批判性的時代精神,去見證紅色主義在這座城市生根發芽,在這座城市流淌的歲月痕跡,并隨著新一代人青年人的成長和發展,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團隊成員意識到,這些從歷史中走來的人物,更是大家心中既敬仰又親切的創新榜樣。
最終,扎實的實地考察、真情實感的文字描述構成了《在武漢,我們看見中國》這一紅色成果。作品包含了從武昌起義到98年抗洪搶險,再到抗擊疫情,武漢這所城市帶給大家的感動瞬間。調研團隊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對歷史背景的持續挖掘和實地考察以及對人物的訪談,帶領大家重溫了武漢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了武漢故事,更好地把“紅色種子”播撒進青年群體的心中,使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浸入心扉。
在他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次“挑戰杯”比賽,更是一次青年學子體悟紅色文化、開展學術研究、貢獻青春力量的過程。“能夠用這樣一次探索親身體悟紅色文化,了解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我和我的團隊都感到十分榮耀。”項目負責人張楚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