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則攻克神經性失明世界難題的重磅新聞,在全球生物醫學界引起廣泛關注。
武漢科技大學姚凱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3月17日在國際頂級期刊《實驗醫學雜志》上發表。
基因編輯的開創者之一、哈佛大學教授劉如謙在網上轉發該論文,稱贊這項研究成果“有效糾正了視網膜中的突變基因,挽救了視覺功能”。
美國科學院院士、眼部疾病專家Palczewski 教授專門撰文給予高度評價:“該項技術具有重大的臨床應用潛力,幾乎適用于包括眼部疾病在內的所有已知人類遺傳疾病。”
挑戰“不治之癥”
眼睛失明的原因,主要由神經細胞或非神經細胞引起。非神經細胞眼疾,已有成熟的治療方法。比如,白內障可以換人造晶體,近視眼可以做激光手術。然而,因視網膜神經細胞死亡而導致的失明,如青光眼、老年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全球尚無人攻克。
姚凱在國外做博士后時,開始從事眼科學與視覺科學研究。2017年,他懷著科技報國的夢想回國來到武科大。科研起步從“紙上談兵”開始。他每天在本子上記錄自己的“異想天開”,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和各種符號的圈圈點點,對于門外漢猶如天書。正是這些“靈感”,讓他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人體的器官大都可以更換,而神經卻換不了。因此,神經系統疾病被認為是“不治之癥”。“我們就是要做沒人想到、沒人做到的。”姚凱下定決心,“挑戰神經性失明這個‘不治之癥’。”
他帶領團隊為失明者尋找光明,嘗試通過改變基因編輯的方式,構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失明由100多個基因突變導致,每個基因突變的位點不同。研發新型基因編輯工具,既要能突破“突變類型”的限制,又要能突破“突變位置”的限制,還要能高效地進入瀕臨死亡的神經細胞,修復突變基因,使其恢復正常。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面對這一系列前人從未解決過的難題,“80后”姚凱帶領四名“90后”博士生,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他們分工合作,覃歡負責分子與細胞實驗以及測序,張文良制造和包裝基因編輯工具,張士堯開展動物行為學試驗,馮源處理和統計數據。對操作手法要求極高的小鼠眼底注射,由姚凱親自做。
尋找基因“魔剪”
走進武科大視神經科學與干細胞工程研究院,墻上貼著一張與別的單位“簽到表”反其道而行之的新生事物——“簽離表”。
院長姚凱解釋說,團隊20多名師生幾乎每天工作到晚上11點,因多次發生團隊成員做實驗忘了時間被反鎖在里面,所以要求大家每天離開時在“簽離表”簽名。
一張“簽離表”,折射出姚凱團隊忘我攻關的科研精神。
科研的過程,是智力的較量。
姚凱團隊構建了各式各樣的基因編輯工具,在細胞上試驗都沒有效果。實驗一次次陷入困境。他們不斷改變編輯方式,將先導編輯器(Prime Editor)與突變體SpRY相結合,歷經上萬次試驗,終于構建了一種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在細胞上試驗效果很好。姚凱將該基因工具命名為PESpRY。
在體外細胞上成功了,并不意味著在體內也成功。他們開始在失明小鼠的眼睛上做實驗。新的難題出現了!新型基因編輯工具有8000多個堿基,一個病毒載體的承載量只有4000個左右。怎么辦?
他們不斷改變設計并反復驗證,最后決定采取“雙系統”,就是把基因編輯工具拆為兩段,用病毒帶入眼體后再組裝起來,然后通過靶向精準地找到突變基因,開啟自動修正。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們獲得成功。姚凱感慨道:“我們幸運地尋找到了基因‘魔剪’。”
科研的過程,是技術的考驗。
小鼠的眼睛只有綠豆大小。姚凱用微量注射器,把基因組注射入小鼠的眼睛。針頭要穿過眼角膜、晶狀體、視網膜,準確抵達視網膜后的空隙。注射者看不見注射的位置,那個空隙只有一毫米的千分之一。
如果沒有到達準確的位置,或者稍微動一下偏離了位置,前期的所有工作就前功盡棄。姚凱憑借十多年練就的手感,完全在“盲打”的狀態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注射。“這是我們獲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環。”他強調說。
科研的過程,是意志的比拼。
5年來,團隊師生幾乎沒有休假。2020年1月,學校已放假,武漢暴發疫情,姚凱團隊留守在學校,堅持做實驗。大年三十晚,師生一起在辦公室做年飯、看春晚。
負責做小鼠行為學試驗的張士堯,每天在黑暗的實驗室里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小鼠生性敏感,任何味道和聲音都可能影響試驗數據。她不能用有香氣的生活用品,也不能戴發出聲音的配飾,每次從實驗室出來看到亮光眼睛脹疼。這是她工作的常態,已經持續了3年多。
非凡的勤奮結出“硬核”的成果。姚凱團隊設計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轟動世界——是世界上首次在成體動物上實現“無基因組位點限制、無基因編輯類型限制”基因編輯,也是首次實現直接編輯視網膜神經細胞。
“打一針管終生”
“最難受的是等待。”回憶科研經歷,團隊師生經常說這句話。
他們把基因編輯工具注射入小鼠眼球后,就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每過一個月,將治療組小鼠、正常小鼠、失明小鼠分別放入實驗箱,檢測小鼠的感光反應,通過對比試驗數據,驗證治療效果。
“第一個月最難熬。”張士堯說,各組的小鼠是否正常?治療有沒有效果?大家每天在忐忑中度過。終于熬過了一個月,她輕柔地捧著小鼠,小心翼翼地做對照試驗。“治療組小鼠已能感光。”當她宣布結果時,全組師生興奮不已。
接著,等待下一個月的到來。目前,治療組小鼠最年長的已有500多天,相當于人類50多歲。“小鼠的壽命一般兩年半左右,期待那時小鼠的眼睛依然能感光。這意味著小鼠的神經性失明徹底治愈。”姚凱說,“這項技術用于臨床后,我們追求的目標是‘打一針管終生’。”
“姚老師不僅是我們的指導老師,也是團隊的靈魂,帶領我們在科研路上揚帆起航、乘風破浪。”覃歡說。
她從2017年讀碩士就跟著姚凱,目標和導師一樣——讓失明者重見光明。姚凱送給她一句話“技術不過關,理想是空談”。每當浮躁時,她想到這句話,心情就平靜了下來,“繼續看文獻、做實驗、寫論文,專注地把手上的事情做好”。
團隊師生都有姚凱送的箴言。他們把箴言貼在桌子上,放在PPT首頁,用來時時激勵自己。
這次“用基因療法使失明小鼠復明”的科研成果,是姚凱團隊繼2018年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用干細胞法使失明小鼠復明”后的又一項重大突破。
姚凱表示,使用這項科研成果有望開發一種基因藥物,注射入患者眼部后,最快兩周便可逆轉視力損失,將為全球上百萬失明者帶來光明。(記者 程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