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昌雨 記者熊雄
從教二十余年,“做個好老師”,是他矢志不渝的目標、堅定不移的信念。
作為專業教師,他自創法寶,用“熔爐寶塔”“靈丹妙糖”“角色游戲”,打造一流課程,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作為科研導師,他帶領學生“奇思妙想”“集思廣益”,指導學生獲國際網絡煉鋼大賽冠軍等獎項31項;作為班主任,他常念學習上的“緊箍咒”,做生活中的“好家長”,帶出多個優良學風班;作為科研工作者,他圍繞“雙碳”戰略潛心科研,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作為團隊負責人,他凝心聚力,盡心培養科研教學骨干,打造了湖北省教學團隊,助力專業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他被學生稱為“會變‘法寶’的全能老師”。
他就是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武漢科技大學材料學部教授王煒老師。9月10日,他入選2023“荊楚好老師”。

創法寶 活躍課堂 打造一流課程
“王煒老師的課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就像磁場一樣,把我們牢牢吸引住。”2019級冶金英才班的宋大為說。為了上好課,王煒老師自創了三件“法寶”。
法寶一:“熔爐寶塔”。作為一名扎根冶金專業多年的老師,他感受到有些學生對專業發展不自信。如何叩開年輕人的心扉呢?當看到女兒被樂高拼插積木深深吸引時,他突發奇想,將拼插積木與冶金貼合,讓冶金“潮”起來。設計“熔爐寶塔”,制作拼插積木高爐、轉爐模型的想法應運而生。
當冶金2001班的宮瑞雪用3000多微型小顆粒積木拼接成功一座高爐模型時,激動地說:“通過拼接模型,我認識到高爐結構的精妙,破除了我對鋼廠‘傻大黑粗’的固有認知。拼插積木貼合我們的興趣,堅定了我們在冶金方向深耕的信念。”
法寶二:“靈丹妙糖”。王煒用獎勵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給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獎勵糖果和課堂表現分,就算回答錯了也不扣分,并給予鼓勵。
“謝謝王老師!”回答問題后的宮瑞雪高興地接過老師手中的大白兔奶糖,其他同學躍躍欲試。王煒說:“活躍課堂氣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能讓老師上課心情愉悅。看著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更愿意投入精力到教學中。”
法寶三:“角色游戲”。方寸之間、三尺講臺講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才能締造更多可能。王煒經常安排研討課,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對工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
在3301教室,來自“WUSTSteel”公司的煉鐵廠廠長、高爐爐長、技術科長……圍桌而坐,正在討論如何解決公司1號高爐爐況不順的問題。爐長李昌雨首先匯報了1號高爐的狀況,提出這是由Zn負荷過高造成的;技術科長提議,提高入爐礦品位,降低Zn負荷;廠長宋大為總結:“要制定科學的Zn負荷標準,確定合理的入爐礦品位,既要穩定操作,又要控制成本。”學生們扮演不同角色,從不同視角分析問題,提高了分析復雜工程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王煒常說:“做好課堂教學是老師的第一任務。”二十多年來,上好課是他的執念,他堅持提升專業水平、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講課藝術。努力總是有收獲,他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主講的課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013年、2018年兩度榮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年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023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挖潛力 創新教育 培養世界冠軍
在課堂教學之余,王煒積極指導學生科研創新。學生羅杰組隊參加“挑戰杯”專項賽,面對“鋼鐵關鍵工序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的數字化仿真”的命題遲遲沒有思路。一籌莫展之際,王煒鼓勵他們深挖鋼鐵冶金的根本,一句“鋼鐵過程中碳排放的本質是什么?”令大家醍醐灌頂。隨后,“基于氧遷移線的鋼鐵生產碳排放仿真研究”的參賽方向定了下來,最終榮獲一等獎。
2009年7月,王煒接到任務——帶領學生參加國際網絡煉鋼大賽。比賽需要在網絡煉鋼平臺上,在給定的時間內煉出成分合格的鋼水,成本最低的就是冠軍。王煒和學生們一起,利用數學、運籌學優化生產過程,降低煉鋼成本。遇到瓶頸時,他組織大家進行內部比賽,然后圍桌而論,分析比較各自的絕招,互相取長補短。在“你一言,他一語”的方式下,參賽學生不僅了解了如何優化冶金工藝,還體會到了協同合作的益處。最終,第一次參賽就拿到了2009/2010國際網絡煉鋼大賽的世界冠軍。
在王煒的悉心幫助和指導下,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研新苗。他指導學生榮獲全國大學生冶金科技競賽特等獎等獎項31項。“王老師常說,科研創新要有發散思維。他總有一些奇思妙想,還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對我們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非常大。”留校任教的“楚天學子”宋生強評價自己的老師說。
嚴要求 良師益友 引導學生成長
王煒是學科教師,是科研導師,也是熱愛學生的優秀班主任。他的學生劉昱回憶說:“王老師當班主任很嚴,誰學習不認真就會挨批評。他總是鼓勵我們不輕言放棄,耐心引導我們前進。我們取得成績時他由衷地高興。”
劉昱所在班級第二次獲得優良學風班時,帶隊在比利時參加國際網絡煉鋼決賽的王煒為學生們帶回當地最好吃的特產Godiva巧克力。“同學們分享巧克力的情景仿佛還在我眼前。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巧克力,我當時默默地下定決心,不負老師教誨,成為國家有用之才。”劉昱現已留校任教并入選“楚天學子”“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
在奧地利留學,即將學成歸國的鄭恒常說:“王老師真心為學生發展著想,他知道我英語較好,就先資助我到國外短期訪學,回國后又給我創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讓我有較多的科研成果,申請到了CSC公派留學資助,讓我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常提醒我,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
劉昱說:“王老師在學習上常給我們念‘緊箍咒’,在生活上很關心我們,是我們的‘好家長’”。王煒所帶的冶金工程1003班兩獲學校優良學風班,冶金英才2016級也獲得學校優良學風班;指導的研究生多人獲國家獎學金;畢業的學生在多個行業發光發熱,榮獲最美央企人等稱號。
探前沿 學科交叉 攻關雙碳難題
王煒也是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上他有“三法寶”——導航儀、金鑰匙、試金石。
“行業實際是科研的‘導航儀’,科研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王煒常說。我國鐵礦資源“貧礦多、富礦少”,近年來,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超過80%。為了改善我國鐵礦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根本性問題,提高在國際鐵礦石談判桌上的定價話語權,他緊盯國家礦產安全潛心科研,歷經10年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質鐵礦資源的高效冶金關鍵技術”。專家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在武鋼、攀鋼和柳鋼等大型鋼鐵企業推廣應用,創經濟效益5.06億元。
“要把學科融合作為解決問題的‘金鑰匙’。”王煒告訴學生。他將分子動力學、人工智能、計算機三維影像等新技術引入到鐵礦燒結研究中,發明了“燒結礦序列切片-三維重建”表征方法,提出了燒結礦基因工程概念,形成的“成分-工藝-結構-性能”定向調控的燒結礦制備技術,使燒結礦合格品率達到100%,用學科交叉融合賦能新冶金。
“科研要不怕挫折,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不斷試錯是‘試金石’。”王煒常鼓勵學生。博士生王杰說:“做高反應性高強度焦炭研究時,曾出現反應后強度低于1%的情況。我差點崩潰了,但王老師鼓勵我不要放棄。現在反應后強度已經提高到了30%。”王煒帶領團隊正瞄準雙碳戰略,不畏困難,努力攻克Wcomet法制備金屬鐵粒、WUSTmelt熔融還原、氫冶金等低碳冶金難題。
持續不斷地努力帶來豐碩的成果,王煒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首批中國寶武低碳冶金技術創新基金資助,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1項,已授權21項,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冶金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帶團隊 戮力同心 建設一流專業
學科發展靠的是教研隊伍的發展,王煒凝心聚力做“傳、幫、帶”的表率。
青年教師朱航宇回憶,一進校就跟王老師一起做科研,第一次申報基金時毫無頭緒,王老師拿出自己的申報書給我參考,一起想點子。記得我們就如何開展鋼中第二相生成規律的研究進行了多次討論,他給我很多好建議。如今,朱航宇已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被評為“三育人標兵”和“教學新秀”。
王煒負責的“冶金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入選湖北省教學團隊,“冶金工程教研室”榮獲湖北高校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助力冶金工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
在學校慶祝第三十七個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王煒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說:“做一個好老師,把學生培養成能干、肯干、實干的人才。這是我作為老師多年的堅持。校長倪紅衛稱贊他,是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各方面都突出的“全能”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