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田夢瑤 攝影黃為
黃詩冰,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從事采礦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2016年從中國科學院博士畢業來到我校工作。“黃老師細心嚴謹,待人隨和,對待學生沒有一點‘架子’。”這位“80后”青年教師,讓學生印象深刻。
打造活力課堂
“《西游記》里的師徒四人,大家覺得哪一個更適合當項目經理?” 在工程項目管理課上,黃詩冰拋出問題。
“我覺得是孫悟空,因為他思維敏捷,本領也最大。”“一定是唐僧!因為他自律、不貪婪。”“有沒有可能是白龍馬,因為它身份尊貴。”學生們議論紛紛。千奇百怪的答案讓課堂氣氛到達高潮。
學生回答時,黃詩冰邊在黑板上記錄,討論聲漸漸平息,各角色的特點已展示在學生眼前:“現在大家明白了吧,唐僧所具有的全局觀、責任感、誠信自律,最符合我們今天講的項目經理的特點。”
事實上,這門課四百多頁的書上,幾乎全是文字,僅有幾張流程圖。為了把繁雜枯燥的知識點化繁為簡,黃詩冰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剛到學校那會兒,每上一門新課的壓力都很大。”黃詩冰坦言,因為經驗不足,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備課,但學生的反響并不明顯,課堂效率也不高。
“從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角度去講,會不會好一些?”帶著思考,黃詩冰開始嘗試通過具體案例講解課本知識;分享自己在礦山、野外的工地實習經歷,打破“采礦工程”給人的刻板印象;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更有參與感。
他逐漸觀察到,課上開小差、打瞌睡的學生少了,學生下課主動和他交流想法的多了,還有學生找到他,請他擔任競賽的指導老師。教學上帶來的滿足感,讓此前較多專注于科研的他發現,講課也是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享受科研路上的“風景”
“做科研失敗是常事,重要的是享受這個過程。”對于科研路上的困難,黃詩冰顯得有些“佛系”。
2020年,黃詩冰和團隊開始做夾冰裂隙的剪切實驗。由于缺少專業的冷凍裝置,無法保證冰的剪切效果,有時實驗還沒有開始做,冰就融化了。
不斷的失敗消磨著大家的耐心,有人想要放棄,黃詩冰卻興致不減。他召集大家商討方案、畫圖紙、找廠家定制了一個保溫加載裝置。他們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設備,通過在單軸壓縮機上安裝自制的保溫加載裝置開展壓剪試驗。該裝置初步實現了高低溫壓剪儀的功能。
佛系不代表“躺平”。“黃老師有時晚上十點多來實驗室。如果有人回宿舍了,他就給我們發《研究生要堅持學習》之類的‘雞湯’。”參與夾冰裂隙實驗的學生辛澤坤說,“我們并不反感,因為老師就非常勤奮。黃老師常常是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的人。”
擔任實驗室主任期間,黃詩冰經常和學生制作一些小裝置,“數據雖然比不上專業儀器精準,但動手和思考的過程卻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做出了好幾項專利”。
享受風景,也成為了“風景”。近年來,黃詩冰帶領的科研團隊在裂隙凍脹力測試方法、水冰相變條件下裂隙巖體熱-水-力多場耦合仿真技術、巖體宏-細觀凍融損傷理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發表了SCI/EI高水平論文近40篇,相繼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以及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
與學生心在一起
在黃詩冰看來,自己和學生是一個團隊,心要在一起,做事情時要想著彼此。學生“加班”做實驗,他也不閑著,有時間便陪著學生一起做;查資料的過程中,黃詩冰發現了有用的知識點就與學生分享討論,樂此不疲。
“待在一起的時間久了,他們好像也不怕我了。”生活中,隨性大方的黃詩冰和學生壓馬路、聊天、打球。他常常收到學生帶來的新奇“小玩意兒”,和閨女出去玩看見了好吃的,他也會想著給學生買一份回去。“互相關心,這就是我所期待的師生之間最好的關系。” 黃詩冰笑著說。
汪雄偉是資環學院2014級本科生。大三時,他和同學參加第七屆全國高等學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找到黃詩冰擔任指導老師。黃詩冰在項目開始前就和學生談心,并立下約定:“這將會是一個很辛苦的過程,但決定做了就要堅持下去,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能當‘逃兵’。”
汪雄偉回憶:“面對我們提出的新想法,老師可能知道行不通,但還是會和我們一起動手驗證。學習上的點化,生活上的關心,黃老師就像一個‘大哥哥’,讓我們覺得溫暖。”經過兩個多月的辛苦備賽,汪雄偉團隊獲得了國家級一等獎的好成績。
同在資源工程系的柯麗華教授評價他:“對待學生熱情耐心,對待科研一絲不茍,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是寒區礦山開采與地災控制研究方面的專家。”
談及未來,黃詩冰表示,在教學上要更努力,以研促教,讓學生對課程更感興趣;在科研上,要參與到實際重大工程中,幫助解決國家實際工程問題。這是他正在做,也會堅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