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畢浩洋
11個月,13篇SCI一區論文,平均影響因子為15.32,4篇論文影響因子大于20,這就是理學院王玉華教授團隊的科研時速。
鍥而不舍、鎖定“無人區”
“敢為人先、追求極致。”這是王玉華團隊的座右銘。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里,他們夙興夜寐,“流連”于實驗室、圖書館,踐行著“極致”的諾言,一次次將團隊科研成就的上限拉高。
王玉華,現任理學院副院長,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帶領團隊在新能源電池、光催化材料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頂級期刊論文。這一切成績,源自于團隊對于一個夢的鍥而不舍。
國家“十四五規劃目標”發布后,王玉華結合學校特色和自己課題組的專長,與團隊成員開始了激烈的探討。新能源材料領域是未來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投身于此,想象空間很大;但在科研初期,難免要面臨多種問題:實驗條件不足、經費不夠、學生有很強的畏難情緒等。
“我們要做一個夢,幾年后,我們團隊會成為新能源材料領域的頂級科研團隊!”經歷了一次次討論,王玉華團隊確定了圍繞新能源材料領域開展長期研究的目標,并確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用系統科學方法探索二維材料,對其進行系統解構和合理設計,挖掘其在光催化和新能源電池中的應用。
“大部分很牛的科學家其實也都是從普通人走過來的,在他們當年科研起步階段,應該也沒想到自己可以這么厲害。只要我們敢想,敢做,就沒有什么不可能!”最終,王玉華團隊選擇以新的研究方法來攻克新能源材料中的“無人區”。
教研相長、“一個人”到“一團火”
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高效的團隊協作。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王玉華與每一名學生都會開展深入的談心談話,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對未來的規劃,找到學生自身感興趣的科研方向,設計最合適的培養方案。
研究生徐子超說:“王老師常常鼓勵我們敢想敢干,他常說,沒什么事是別人能到而自己做不到的,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謀事在敢想,成事在實干。正是因為他的話,我們在科研過程中總是積極自信的,也堅信自己可以做到極致!”
團隊每一位成員都樹立了高遠的目標,腳踏實地攻克科研難題,力爭做出一流成果。團隊學生獲得了一系列學業成果: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湖北省百篇優秀學術論文、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美國數學建模比賽一等獎、亞太數學建模比賽二等獎、中國數學建模比賽湖北賽區一等獎、武漢科技大學校長獎章等。
王玉華團隊的研究生畢業后,也與團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有人成長為光電企業和半導體企業技術骨干,有人成為了高校學院副院長、副書記,他們也會在不時在團隊的組會上現身,并以身說法,把團隊追求極致、不畏困難的精神傳遞給“后浪們”。
攻堅克難、刷新“SCI”時速
今年,王玉華團隊成員發表SCI一區論文13篇,其中4篇論文影響因子大于20,平均影響因子大于15。這樣的質量和速度,已屬于科研領域的頂尖水平!這意味著,團隊曾經的“夢”正在逐漸照進現實。
在光催化領域,團隊合成了超薄g-C3N4 納米片,較塊體g-C3N4光催化產氫性能提高6倍;水污染處理方面,團隊合成的納米復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羅丹明比現有塊材提高近4倍;二氧化碳還原方面,合成了一種新型三元結構的g-C3N4/ZnO/Ti3C2 光催化劑,使得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效率比使用純的氮化碳和氧化鋅光催化產生一氧化碳的能力提升了8倍和12倍;在新能源電池領域,通過在電解液中加入Mxene復合材料,有效提升了新電池的循環效率和使用壽命。這些成果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吸引了企業和投資集團洽談合作,有望實現產業化。
“敢為人先、追求極致”,這是王玉華團隊的座右銘,也是他們工作的真實寫照。目前,王玉華團隊仍在不斷攻克前沿科學問題、產出高水平學術成果。科研之路漫漫其修遠,團隊將鍥而不舍、攻堅克難,繼續書寫光明燦爛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