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虎琛 見習記者王思淇
劉青松,我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青年教師,湖北省引才計劃教育項目入選者。2018年12月博士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2019年1月入職我校。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1項,實現了信息學院在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零的突破,在國際權威期刊 Automatica、IEEE Trans.和《自動化學報》等期刊上發表SCI和EI學術論文30余篇。
小時候的劉青松,便夢想成為和父親一樣的人民教師。在他眼里,教師“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極大的影響。現在的他,踐行著扎根教學科研一線、三尺講臺守初心、無私奉獻德育人的使命。
耐得住寂寞 靜得下心來
“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理論研究,需要研究者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劉青松認為,做好科學研究先得靜下心來,遇到難題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成為研究生后,在導師林怡平的指導下,他開始了對“動力系統分支理論與混沌”的研究。劉青松回憶說,最開始閱讀論文可謂舉步維艱。“想過放棄,但一想到成為老師的目標,便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于是,通過不斷閱讀導師推薦的文獻,結合師兄師姐的提點,他在做論文方面有了進步。
在寢室、實驗室和圖書館“三點一線”的讀研過程中,劉青松在研二時,便已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篇,獲得云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校第十一屆研究生學術科技成果競賽一等獎等榮譽。之后,他提前半年畢業,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博士生。
為推導“中立型時滯系統的輸入時滯補償”的控制器顯式表達式,他每天早上8點到達實驗室,一支筆、數張白紙、一套桌椅,就可以讓他靜坐15個小時。匆忙解決三餐,其它時間他都不停地在草稿紙上進行演算推導。一堅持就是三個月,書桌上成摞的、寫滿的演草紙,見證了他的努力。
一個周末的晚上,劉青松在導師推導了一部分的基礎上,繼續推導剩余部分,成功地解決了控制器的顯式表達式難題。這一成果發表在控制領域頂級期刊Automatica上。
進入我校教書后,除了上課時間,劉青松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都在辦公室進行科研探索。家住學校附近的他,節假日也經常在辦公室。受劉青松的影響,他的研究生們也變得愛“泡”在實驗室了。
面向科技前沿 精益求精做研究
步入科研道路后,劉青松在博士生導師周彬的引領下,進入了控制理論這一領域,開啟了對“輸入時滯補償”這一前沿方向的深入研究。
劉青松回憶,每次修改論文時,周老師讓他坐在旁邊,一邊修改,一邊講解。“周老師認真打磨論文的每一處,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我受益匪淺。”劉青松說。
面向科技前沿方向,博士后合作導師柴利引領劉青松進入了“社會網絡觀點動力學分析”這一領域。“為了培養我在觀點動力學分析方向的興趣和思維,柴老師讓我同他一起深入探討,提出新見解和研究思路。”在柴利指導下,劉青松在這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代表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將其發表在國際權威SCI期刊IEEE Tra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和IEEE Tra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上。
“兩位導師的教學方式,讓我在科研方面愈發得心應手。”劉青松感慨道。在成為碩士生導師后,劉青松延續這種教學精神,讓研究生研讀自己挑選的論文,并提交學習報告,每周都與研究生開展3個小時以上的學術討論。
針對“社會網絡上觀點動力學的前沿”問題,他讓學生以學術報告的形式進行討論,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根據學生們的能力及興趣,給他們指定研究方向,讓學生快速進入研究狀態。
在帶學生的兩年里,劉青松已成功帶領研究生在國內自動化領域權威EI期刊《自動化學報》上發表論文2篇。“劉老師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們,通過老師的指導,我們能較早產出論文。”研究生習曉苗說。
做好每個“第一次”
第一次面對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變,劉青松面臨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
數學專業出身的他,對自動化課程《數字信號處理與DSP系統》知之甚少。為了上好這門課,他花了一整個暑假的時間,做研究、鉆研教材。劉青松強調:“教學生,不僅要學會,還要對課程有透徹的理解。”
此外,劉青松還擔任著信息學院自動化類2202班的班主任。這也是他第一次當班主任,在青山校區辦公的他,即使很忙,也常抽空去黃家湖校區給學生開班會,解答學生的疑惑。
自動化類2202班的王保旭對robomaster大賽的算法學習有困惑,迷茫的他在深夜向劉青松提問。劉青松看到消息后主動打電話交流,向王保旭強調了打好數學基礎的重要性,并介紹了算法學習的方法。“與劉老師交流完之后,我的問題得以解決,也明晰了努力的方向。現在回想起來,心里仍充滿感激。” 王保旭說。
本科生張世謙在劉青松的指導下,畢業設計獲得我校優秀畢業設計三等獎,于去年成功保研至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生胡帥康、田洪雨分別考入中國地質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劉青松說:“看到自己培養的學生成長成才,是我作為老師最大的快樂。”
“我相信他將在科研上取得更大突破,很快會成為在武科大控制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且育人經驗豐富的年輕骨干。”現是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的柴利期望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