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伍倩穎 鄭孟伊
徐雪,我校醫學部教授、研究生導師,湖北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工程入選者,湖北省引才計劃教育項目入選者,卡爾加里大學博士后、哈佛大學博士后。
做科研要堅守自己的主線
“在碩士研究生期間,我閱讀了大量醫學方面的文獻。生物信息這個專業讓我產生了興趣,從此確定為我未來的研究方向。”在西北農業科技大學讀博期間,徐雪在“細胞內隨即時空模擬理論,計算方法及在計算系統生物學中的應用”取得研究成果,申請到關于中藥藥理學分析系統和分析方法的專利。
生物信息學的研究,需要各類數據支撐。博士畢業后,徐雪選擇去國外深造。多年的求學經歷,讓她對科研有著詳細規劃與明確目標。在國外求學期間,國內正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中草藥治療成為當時熱點,但徐雪并未“逐熱而動”,改變當時的研究方向。
她認為,“蹭熱點”對于長期研究,可能會稀釋科研深度。每天,她泡在實驗室,做關于基因組的測序。“做科研,要堅守自己的主線。盯著熱點做研究,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對科研大環境并不是好事。抓主線才有意義。”徐雪語氣堅定。
為了回國后能繼續自己的科研方向,徐雪做了多方面考察。她最看重的是“自由度”——做科研是否能按自己的方向與規劃來。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她選擇來到我校任職,成為一名研究生導師。
徐雪致力于中西醫腫瘤智能診療系統和納米藥物定向治療系統的開發和建立,計劃在五年內完成醫學轉換,以此造福更多的病人,實現科研的價值。目前,她已經申請到了3個國家級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獲批經費96萬,還有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近200萬經費。她的團隊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卡爾加里大學、湖北省腫瘤醫院、武漢亞心醫院等單位建立了密切的溝通交流。
師生一起推進課題的進展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建立自己的團隊。”徐雪說,團隊的學生大多來自醫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每個人都承擔一或多項小課題,師生一起推進課題的進展。
徐雪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自己和學生是一種“合作關系”,雙向選擇、各自負責,每個人“各取所需、共同進步”,以達到最后的雙贏。徐雪說:“我不‘幫畢業’,也不會給他們按時畢業的保證,我盡自己的職責做好該做的指導,而他們需要自己完成選題、寫好論文。”
在辦公室里,經常能看見學生們相互交流的場景,這離不開徐雪的日常教導。“我時常叮囑他們,不拘泥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在交流中有學習。”她強調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們在遇見問題時,及時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在彼此交流中推動課題的進度。
徐雪對于學生的要求是“不浮躁”,能靜下心來完成課題。她沒有制定嚴格的工作制度,要求學生“早出晚歸”,但要求學生進入實驗室后,能投入到各自的任務中。她認為,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坐夠一定時間,可能反而降低他們的工作效率。
“我相信厚積薄發。學生在我的團隊只要走對節奏,一定能有所收獲。”徐雪希望學生們能做到的不僅是畢業,而是在他們離開實驗室時有“東西”帶走。她說:“在面試時,如果他們能夠在五分鐘內簡單介紹出在研究生期間參與了什么項目的開發、有什么樣的收獲,說明他們真的學到了東西。”
她經常關心學生的實驗進展,共同討論做研究的“最優解”。逢年過節,徐雪常收到學生給她準備的小禮物:“我感覺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起師生,更像朋友。我享受這種輕松的氛圍。”
2022級研究生張宇格分享說:“徐老師不僅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和信息處理能力,還經常鼓勵我們,增強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幫助我們拓寬知識面。”
科研融入生活 保持終身學習
在辦公室里,徐雪的日常是閱讀文獻,定期與師生探討學術問題。平時電腦不離身,方便有問題能夠及時解決。“科研已經融入我的生活,我并不會將生活與科研分太清楚。”她的團隊定期有coffee time,老師與學生邊喝咖啡邊討論最近的研究進展,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讓更多靈感迸發。
談及科研路上的困難,徐雪語重心長地分享,多年的科研已經讓她把難題當成了日常,很多問題都不能被稱作困難,她會盡力尋找解決的方法。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她并不會鉆牛角尖。“我會將自己能做到的盡力完成,此外,不斷地學習和思考,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
在徐雪的辦公桌上,擺放著《生物信息學》和《藥物毒理學》兩本本科生教材。除了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她還承擔本科生的教學。本科生們除了平時在專業知識方面前來交流,有時還會咨詢她一些關于考研方向的問題,她都會細心解答。
“徐老師平易近人。她作為臨床2107班的班主任,對于班級有困難的同學,都主動去幫助。課題組里有很多本科生,徐老師非常負責地指導他們。”醫學部團委書記兼2021級本科輔導員柯昌雄贊揚徐雪對學生負責以及對科研認真的態度。
徐雪表示,接下來她的目標是,完成當前項目并投入實際運用,讓團隊成果能對醫學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