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付穎芳 王雅嫻
許超,我校理學院應用物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型超硬材料的實驗與理論研究、高壓下材料的結構與性質研究、高壓裝備的研制、納米材料力學行為的理論研究。他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總引用近900次,擁有發明專利2項,承擔并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項目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評湖北省物理學會年度優秀成果獎。
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投身科研實驗的專注如一,教學授問的嚴謹認真,是許超的真實寫照。
產品比紙張更有說服力
讀高中時,許超就對物理產生了興趣,想從事物理方面的研究。“選國家需求的。”他謹記前輩的教導,走上了材料物理這條道路。
在本科期間,許超經常去聽報告,從中增長了學識、開拓了眼界。“國家需要,自己喜歡,那為什么不做呢?”在各行學者的影響下,為了心中的目標,他決定繼續攻讀研究生。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許超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牢記于心。他認為,做科研的目標不僅僅是發表文章,而是要真正地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產品比紙張更有說服力”。
讀研時的導師給他灌輸了“不要過于依賴國外的技術”的思想。“很多高端的儀器外國不賣給我們。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限制,也是一個改進的機會。”做實驗時,國內的設備有時無法滿足需求,他就仔細研究,改裝加工儀器,化為己用。
“為中國技術注入新力量。”他對此充滿信心,“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終將取得滿意的成果。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
在超精密加工相關技術受到國外的嚴格封鎖時,許超自行設計了極端高溫高壓試驗裝備,在國內最早實現石墨在無觸媒條件下的直接轉變,合成了納米多晶金剛石材料。
之后,他又創造性地提出,用納米金剛石粉末高溫高壓無助劑燒結的方法,制備納米多晶金剛石,降低了合成成本,批量制備出性能優異的納米多晶金剛石材料。
把最好的成果創造出來
許超在四川大學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讀博時,就有一股鉆研的勁頭,促使他不停地去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讀博期間,面臨高達25萬個大氣壓極端壓力的危險物理實驗,許超和團隊嚴謹縝密策劃,日夜守候在實驗旁。談到當時的經歷,許超說,雖然辛苦,但是從沒想過放棄。“我們做的是極端高溫高壓實驗,在極端條件下把石墨轉變成比天然鉆石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熱穩定性更強的鉆石,將其用在超精密加工這個領域。”
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超精密加工,比如陀螺儀和激光棱鏡,表面的起伏要達到納米級,這要用掃描顯微鏡、AFM原子力顯微鏡或者更高倍數的顯微鏡才能看清。這對于許超的團隊是一個新的考驗。
“有些材料很特殊,要高硬度的切割材料才能加工它。所以,我們做鉆石的技藝要求很高。”目前,他們已能做出3毫米大小的樣品。他堅信,以他們現在的技術、學院的扶持和不斷完善的實驗條件,未來能夠達到世界級水平。
對于實驗瓶頸和條件限制,許超從不畏難。他強調:“我們用現有的條件,把最好的成果創造出來。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指導第一屆研究生時,沒有實驗室,許超改造了家里的兒童房,裝上了四臺服務器,在家里進行數據分析。因為擔心服務器運行溫度過高發生火災,他在每個服務器上裝了自動消防裝置。
當時,還面臨局域網的限制,許超和學生將數據一段一段地分析傳遞。師生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不懈的努力下,許超的第一屆學生何艮春在研究生階段發表3篇SCI,并獲國家獎學金。
提起以往的艱苦歲月,許超笑著說:“以前沒有設備,我們在外面‘打游擊’,哪里可以做實驗,我們就去哪里。雖然奔波辛苦,但是拿到實驗數據時,覺得值得。”許超表示,現在,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不僅有了專門的實驗室,科研條件也大大優化,做實驗也更加得心應手。他為新建的實驗室設計了藍圖,一張一頁皆是親筆規劃。
在學校“雙一流”建設的支持下,許超自主設計的極端高溫高壓試驗設備于2023年底,已成功落地我校理學院高壓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該設備溫壓控制精度等技術參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將極大地促進我校在超硬、超導等新材料方面的研究。
孜孜不倦培育物理系人才
在課堂上,許超拿著粉筆,從不離手。他講課喜用板書,在一筆一劃中引導學生理解思考。
游刃有余的教學背后,是許超的默默付出。在教學之初,他仔細翻看了每一面教科書,認真聽每一節相關教授的課,把重要的話都記下來,整理出了五厘米厚的一大沓講稿。
“量子力學對學生而言,還是挺難的。所以,我會做足課前規劃,讓學生們能夠學好這門課。”許超翻閱著板書講稿,兩節課的內容工工整整地寫在幾大張白紙上。
許超多次獲得“武科大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和“武科大理學院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物理系學生付冠華說:“許超老師授課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內容詳細,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風趣幽默。我們都很喜歡上他的課。”
“教學相長,研學互促。”許超從來不覺得教學和科研是沖突的。授課之余,他和學生們分享相關領域最新的發現。他認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相互啟發。
許超多次指導學生參與課外課題研究。很多學生通過他的量子力學課程培養了對物理學的興趣,并有了深造的想法。他帶的研究生胡明東順利進入四川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付冠華成功拿到了澳洲新南威爾士、英國利茲和諾丁漢的offer。
他的同事汪汝武評價說,許超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工作作風踏實,不畏艱難,善于在困局里開辟新局,教研相長,取得雙豐收。許超也一直致力于為物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和博士點建設以及材料學科的“雙一流”突破貢獻力量。
對于許超而言,科研和教學已經成為了生活。閑暇時光,他一邊鍛煉身體,一邊思考實驗和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一個人把該做的事做了、該出的力出了,成就就在其中,幸福亦在其中。”許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