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毓
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25 年度資助項目名單正式公布。我校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裴磊申報的雕塑作品《傳承與榮耀》,成功入選美術個人創作項目。
“這是我校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藝術與設計學院黨委書記李曉敏介紹。
國家藝術基金,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并稱為“國家三大基金”,是我國藝術領域級別最高的基金,被譽為國內藝術界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本次入選項目中,美術個人創作項目92項,包括中國畫、版畫、雕塑、書法等8個類別。入選的雕塑作品僅10件,裴磊的《傳承與榮耀》便是其中之一。
沖擊國家藝術基金
在裴磊的工作室里,記者見到《傳承與榮耀》的小樣——長1.4米,高0.6米。長方形的底座上,屈原等9位歷史名人或站立、或端坐、或側躺;有的沉思,有的眺望,有的撫琴……姿態各異,神情生動,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歷史深處的時空之門,讓人瞬間沉浸其中。
這件作品,裴磊傾注了 5 年心血,歷經 3 次沖擊,才成功獲批國家藝術基金。談及創作過程,他說:“創作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品蘊含的文化思想和社會意義。”
2007年,裴磊碩士畢業后來到我校任職。在教學之余,他堅持藝術創作,做過城市、公園、商業等景觀,還為博物館、紀念館設計制作雕塑。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多次參加聯展。
5年前,他萌發沖擊國家藝術基金的想法。選擇什么題材呢?
本科時,他跟著老師做過很多歷史題材雕塑。曾為中山艦博物館創作題為“奔赴前線”的武漢會戰主題雕塑。當時,他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以全民抗日的感人故事為背景,創作的雕塑栩栩如生,讓人如臨其境。當老師后,他在課堂上一邊展示這組作品,一邊講述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故事,學生們感動得當場落淚。
這讓裴磊對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創作了一批作品,如《崢嶸歲月》——一名老兵坐在石頭上,默默地懷念逝去的戰友;《山河無恙》——四名紅軍戰士的全身塑像,表達對和平安寧的美好向往。
作為湖北人,裴磊想創作表現荊楚文化的作品。他認為:“人物,是最具表現力且最能打動人的。”于是,他以“荊楚歷史人物”雕塑為題,向國家藝術基金發起沖擊。
精心打磨雕塑作品
在家里的書柜上,有多年前讀過的唐詩宋詞書籍,他拿出來認真研讀。周末,他到書店,買來多本人物傳記,細細揣摩。“原來都讀過,但是從文學的角度。現在再讀,是從藝術的角度。”
他選擇愛國詩人屈原作為最主要的人物,然后從魏晉詩人、唐宋八大家中挑選代表人物,準備創作9個人物。“9,在中國文化里寓意長久、永恒,象征極限、極致。”他解釋說。
先在稿紙上繪制人物草圖。由于不同時代的人物服裝、頭飾和精神面貌各不相同,他決定采用不同的雕塑手法來表現。先秦行吟是久遠的年代,人物形象浪漫;兩漢雄風、魏晉風骨,人物形象灑脫;唐宋是盛世輝煌時期,人物形象風流……
接著制作泥塑。他將屈原塑得最高,如同山峰,象征中國的脊梁。其他人物有主有次,有高有低,錯落分布。整個雕塑呈三角形,構圖穩定,人物貫穿先秦、魏晉、唐宋等多個朝代。
在申報書中,他寫道,在先秦至民國、新民主革命至新中國成立,新中國建設至今,荊楚大地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與歷史事件,這組人物雕塑旨在展示荊楚文化。
然而,首次沖擊,石沉大海。他沒有氣餒,再次投入到作品的創作中。
工作室的燈光經常亮到深夜。他看著屈原的雕塑,腦海里回響《離騷》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懷著對理想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即使前路漫長且艱難,依然堅定不移地探索和追尋。
“屈原等名人,歷史上沒有真實的畫像。他們的形象都是后人根據文獻記錄和文學作品,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的。”裴磊問自己,屈原在我心里,應該是怎樣的?
為了深入理解屈原,他約上幾位好友,專程前往湖北秭歸的屈原紀念館。一整面墻上,刻著屈原的詩詞,他一字一句地研讀,和好友交流討論。屈原的數百件展品,他一件一件地觀看,細細品味其中的細節。
回到工作室,泥巴在他手里,仿佛注入了靈魂。“他的身形是消瘦的,目光是深邃的,他的頭望向遠方,手持佩劍……”裴磊與泥、泥與屈原,反復交融,成功塑造出一個憂國憂民、富有文人風骨的悲情詩人形象。
他沉浸在與歷史對話、與人物交流的世界里,有時持續創作幾個小時。
他采用虛化面部的手法,如同中國畫的留白藝術,給觀者留下遐想的空間;在衣服上添加褶皺,表現歷史的滄桑感;拉長人物的形態,賦予夸張的藝術感……作品在他的手中不斷變化。“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裴磊說。
第二次申請,依然落選。
兩次沖擊失利,他不禁反思,參評者都是高手,在技法上大都旗鼓相當。如何打動評委呢?他仔細研究每屆入選作品,發現題材涵蓋農村、戰爭、科技、航天等,這些作品都聚焦時代主題。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應現實課題。”一個念頭在他腦海里閃現。
《傳承與榮耀》打動評委
裴磊意識到:“不能只停留在歷史的傳承,還應該映射到現在,要在雕塑作品表達的思想深度上下工夫。”于是,《傳承與榮耀》成為他第三次沖擊國家藝術基金的題目。
傳承什么?榮耀什么?
他閱讀了大量的荊楚文化書籍和文獻,提煉出5種“荊楚精神”,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融會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崇尚武裝、熱愛自己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追求和諧、為政以德、重在承諾的守信精神。
如何將荊楚精神體現在作品里呢?之前的荊楚歷史人物群雕,很好地展現了傳承精神。那么如何展現榮耀?他想到,用共和國的功臣,比如李四光、袁隆平等人物,再做一組群雕。
2024年暑假,他常常一個人在工作室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有一天,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管家慶看到他,左手捏著泥團,右手做著雕塑,衣服被汗水濕透。當時,室內溫度高達40度。一問才知,停電了,他擔心泥巴干了,不敢開電扇。
第三次申報,他的作品在省級評選中脫穎而出,隨后參加全國的評選。線上評審結束后,按照評委會的要求,裴磊將作品寄到北京參加線下評審。他訂制了木箱,小心翼翼地把作品放入其中,寄到評委會,忐忑不安地等待評審結果。
幾天后,朋友的電話打來:“你中啦!”得知入選的喜訊,裴磊激動不已。
管家慶評價說,《傳承與榮耀》用兩組人物雕塑將歷史和現代“串聯”起來,生動展現了荊楚精神的內涵,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傳承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為現代社會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有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雕塑已經成為裴磊靈魂的一部分。走進他的工作室,門口放著一個大箱子做的“泥池”,里面裝著半米深的濕泥巴,上面插著一把鏟子。
“隨時有想法,鏟上一把泥,就投入其中。”他用左手抓起一團泥,在溫熱的手心里反復揉捏。泥在他的手里,變得越來越細膩。他用右手把泥拉長,再捏壓幾下,一個慈祥的半身老者雕塑有了雛形。他說:“捏著泥巴,就很快樂。”
工作室的中間,有一個大工作桌,上面擺放著正在創作的6件人物小樣。“在我心里,這些泥塑都是有思想的朋友。”裴磊指著他們說。左邊靠墻是一個展示柜,從上到下擺放著他創作的雕塑作品。其中,有他的導師的導師《王福臻先生》雕塑。
這是他去年應邀參加“我塑我師”活動創作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他常常陷入沉思,老藝術家們對藝術刻苦鉆研、執著追求,常常廢寢忘食地創作,這不僅源于他們對藝術的熱愛,更源于他們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裴磊對人物創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談及未來,裴磊說,想辦個人作品展。“希望我的雕塑作品能夠成為跨越時空、跨越文化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化,傳遞中國精神。”他說,只要堅持不懈,用心創作,作品一定能夠打動更多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