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文君
深夜11點,計算機學院的實驗室里,一陣清脆的鍵盤聲打破寧靜。這聲音時而飛速流淌,又倏然停頓,仿佛在與一個難題角力。
屏幕前,獨臂教師袁鑫眉頭微蹙,緊盯著一行關鍵算法。顯示器的微光,映照著一張不久前還曾被聚光燈照亮的臉龐——就在今年5月,他站上北京的領獎臺,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的榮譽。但在此刻,所有的光環褪去,他只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正試圖用代碼教會計算機“看見”盲文。 這項充滿挑戰的研究,正如他一路走來的人生。
以左手執筆 對抗命運的“初始代碼”
袁鑫人生的第一場戰役,是從學會系鞋帶開始的。
三歲那年的一場車禍,讓他永遠失去了右臂。于是,那兩根在別的孩子手中能瞬間化蝶的鞋帶,在他這里,卻成了兩條滑不溜手的泥鰍。
摔倒,爬起,鞋帶散開,再摔倒……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用牙齒咬住一端,左手笨拙地穿梭。上百次嘗試后,才換來第一個歪歪扭扭的結。
身體的殘缺,讓自卑的陰影籠罩了他的整個童年。當左手寫出的第一個“人”字像螃蟹一樣張牙舞爪時,挫敗感幾乎將他淹沒;當小伙伴們用不懂事的言語嘲笑他的“不同”時,委屈深深扎進了他幼小的心。
父母選擇用故事為他鑄造鎧甲。他們把眼淚藏在身后,將愛迪生、張海迪、史鐵生的堅韌,化作一個個睡前故事。那句“別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不比別人差”,成為袁鑫在黑暗中辨認方向的星光。
“就算身體上有缺陷,但在智力上,我和他們是一樣的!”抱著這樣的信念,袁鑫向一切可以求助的人學習,漸漸摸索出獨屬于自己的方法,將學習成績牢牢地穩定在了前列。
凌晨五點晨讀的身影、課桌上因反復練習留下的凹痕、體育課上咬牙完成的規定動作……這些都成了他青少年時代獨特的勛章。
以代碼臨摹 重建人生的“程序邏輯”
2014年,這位左手執筆的少年順利考上大學。
但身體的殘疾讓袁鑫的志愿選擇極為有限。“我單手寫字做飯都可以,那敲代碼應該也沒問題?!本瓦@樣,他踏入了計算機科學的大門。
然而,現實的挑戰遠比想象中嚴峻。面對天書般的代碼,操作生疏的他,第一次C++考試僅勉強及格。看著同學們雙手在鍵盤上行云流水,自己卻只能用一只手緩慢地“啄”著字母,那種巨大的落差感,比童年學系鞋帶時更為刺痛。
專業課老師鼓勵他:“聽不懂很正常,學計算機必須動手敲,才能摸清規律?!?/p>
于是,袁鑫一頭扎進圖書館和機房,用最“笨”也最扎實的方式——“抄代碼”,逐行理解、記憶、復現。
整整三個月,他的世界被簡化到極致:只有圖書館閉館的音樂,和被臺燈照得發燙的鍵盤。他不像在抄代碼,更像在臨摹一幅精密的建筑圖紙,不放過任何一個字母與符號。
三個月后,他的單手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鐘40字,編程能力也一躍進入專業前列。
扎實的基本功,給了袁鑫前所未有的自信。他不再滿足于完成課業,心中萌生出更強烈的渴望:用知識去創造,去解決一個真正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快就在他最熟悉的地方出現了。大一下學期,長期“安家”在機房的他,敏銳地注意到了公共鍵盤的損耗難題。這個旁人眼中的小事,卻點燃了他的熱情。
他一頭扎進研究,大半年后,一項關于鍵盤保護的實用新型專利獲得授權。這次從0到1的突破,徹底擊碎了他心中最后一點“我不能”的懷疑,也成為了他科研征途上一個堅實的起點。
本科到博士的九年里,袁鑫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20余項,獲各類獎勵70余項。
以自身為光 驅散同行的“心中陰霾”
“因為我曾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傘。大學期間很多人幫助了我,所以我想留在這里,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p>
帶著這份初心,2023年12月,袁鑫博士畢業后選擇留校任教。昔日的追光者,如今選擇成為發光體。他創建了抖音賬號“‘折翼’袁老師”,用親身經歷點亮屏幕前的微光。
今年3月,這份光吸引了一位遠在山東的父親。他帶著正讀初中的兒子,千里迢迢只為見袁鑫一面?!昂⒆右蛞馔庵荒芤揽坑沂稚睿R上要中考了,希望您能給他一些鼓勵?!?/p>
看著那個眼神里交織著膽怯與期盼的男孩,袁鑫仿佛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他與男孩聊了三個多小時,鼓勵他重拾信心。那位父親后來激動地告訴袁鑫,返程的飛機上,兒子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光。
他的影響力不止于線上。袁鑫也活躍在公益演講的舞臺,足跡遍布30余所院校和企事業單位,激勵了超過10萬名青年。
在母校咸寧高中,他的一次演講,就在女孩肖蕊心中埋下了種子。后來,肖蕊追隨他的腳步,考入武漢科技大學并選擇了計算機專業?!霸蠋煹膱皂g和優秀,讓我第一次對計算機專業產生了向往?!?/p>
在肖蕊眼中,袁鑫不僅是學術榜樣,更是一個熱心開朗、將“學無止境”刻在行動里的人?!八难哉勁e止總是那么禮貌、真誠,讓人如沐春風。”
“我喜歡和朋友打羽毛球、跑步,享受運動的酣暢。”這份讓人如沐春風的陽光與活力,也貫穿在袁鑫生活的點滴之中,“工作時,他喜歡聽著音樂修改論文,在旋律中為大腦“換擋”,尋找靈感?!?/p>
以AI為筆 書寫助殘的“未來篇章”
袁鑫的思緒被墻上的時鐘拉回深夜的實驗室。眼前的代碼瓶頸,與25年前那個系不上的鞋帶、10年前那行寫不好的代碼,何其相似。
但袁鑫的心,已不似幼時脆弱。這份堅韌,不僅源于過往的磨礪,更來自一份責任。
幾個月前,他站上北京的領獎臺,接過“全國自強模范”的榮譽證書。
證書很輕,責任很重。作為“模范”,袁鑫想為殘障人士做更多的事。
“‘人工智能賦能盲文和手語信息化研究’,這是我正在從事的課題?!碧峒斑@個助殘課題,袁鑫眼里閃著光,“我想借助AI,讓視障、聽障人士也能順暢地閱讀、看視頻,還能將手語‘翻譯’成文字。”
他希望有一天,人工智能不僅能“看見”盲文、“聽懂”手語,更能成為每一個殘障人士身邊溫暖而強大的“義肢”,幫助他們無差別地擁抱這個數字世界。
這個宏大的愿景,讓他忘卻了夜晚的疲憊,左手在鍵盤上重新跳躍起來。
這一次,敲擊聲比剛才更加堅定、有力。
“就像那句名言所說,真正的英雄主義只有一種,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實面目之后,仍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睆呐ο敌瑤У哪泻?,到如今為更多人撐起科技之傘的青年學者,袁鑫用一只手,書寫了對抗命運最動人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