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科技大學教六樓,總能看到一位步履匆匆的長者,目光里透著學者的深邃與執著。他就是我校資深鋼鐵冶金專家、博士生導師畢學工教授。
作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分支學科主編、中國金屬學會煉鐵學術委員會榮譽委員,畢學工教授雖已年逾八旬,仍堅持每天到實驗室工作,用畢生精力詮釋著對冶金事業的熱愛與追求。

從鋼鐵廠走出的學術先鋒
1962年,18歲的畢學工懷揣著工業報國的理想考入中南礦冶學院團礦專業。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他深知國家建設急需鋼鐵人才。畢業后,他主動要求到生產一線工作,先后在鞍山鋼鐵、信陽鋼鐵等企業摸爬滾打十余年。這段寶貴的基層經歷,讓他對鋼鐵生產的實際問題有了深刻理解,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8年,中國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畢學工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然而,入學伊始,他便遭遇了學術生涯中的第一道難關——由于英語基礎薄弱,被編入專門補習英語的“字母班”。面對這一現實挑戰,畢學工展現出學者特有的理性與堅韌。他系統性地制定了語言學習計劃,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顯著提高了自身英語水平。這段經歷不僅磨礪了他的意志,更塑造了他終身學習的態度。
1984年,畢學工獲得公派留學機會,赴瑞典皇家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瑞典的五年間,他積極學習先進技術,先后參與3項瑞典科技部和鋼鐵協會的高爐控制研究項目。他常常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正是這種刻苦鉆研的精神,讓他系統掌握了當時國際前沿的冶金數學模型與計算機控制技術,成為最早開展高爐智能控制研究的學者之一。
為高爐裝上“智慧大腦”
1989年,畢學工學成歸國,面對國內鋼鐵工業自動化水平落后的現狀,他深感責任重大。當時,我國高爐生產主要依靠工人經驗操作,不僅效率低下,還存在安全隱患。畢學工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局面,讓中國的高爐裝上“智慧大腦”。
他帶領團隊日夜攻關,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實驗室里,他們反復調試模型參數;在鋼鐵廠里,他們冒著高溫近距離觀察高爐運行。經過四年努力,畢學工團隊成功研發出第一套高爐專家系統,實現了高爐操作的智能化控制。這一突破性成果很快在全國多家鋼鐵企業推廣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此后,畢學工在高爐數學模型與智能控制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他先后主持研發4套國內高爐專家系統,完成12項高爐數學模型領域的重大科研項目。2010年,他主持的“大型高爐高效生產綜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項成果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為鋼鐵行業綠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已經年逾七旬的畢學工再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于混合增強智能的大型高爐故障診斷與自愈控制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這個項目代表著高爐智能化發展的最新方向,充分展現了他持續創新的科研活力。
六十余年堅守教書育人初心
在潛心科研的同時,畢學工始終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他常說:“科研工作要后繼有人,培養人才是我的重要使命。”在六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培養的數十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已成為行業骨干,其中多人獲得省級優秀學位論文。
作為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畢學工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鋼鐵生產實際,他經常帶領學生到鋼鐵廠實地考察,有時甚至在高爐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他嚴謹治學的態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為學生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榜樣。
他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介紹中國冶金技術發展成就,改變國外同行對中國鋼鐵技術的刻板印象。在他的努力下,武漢科技大學與多所國際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為青年學者搭建了國際交流平臺。
從青春年少到白發蒼蒼,從生產一線到學術殿堂,畢學工用六十余年的堅守詮釋了科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爐火燒旺的是鋼鐵,照亮的是初心。”他的故事,是一個學者對科研的執著追求,對教育的無私奉獻,對國家的赤誠熱愛。在這位可敬的學者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也看到了中國鋼鐵工業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奮斗歷程。(離退休工作處 冶金與能源學院)
【銀發榜樣1】湛從昌:傳道授業六十載 耄耋猶懷育人心 http://www.yngs518.com/info/1591/455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