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高雨欣 攝影周嘉豪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奮斗的自己。”這是材料與冶金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張浩的微信簽名。近日,他獲得2023年“校長獎章”。
科研路上枯燥乏味,只有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可能在科研路上行穩致遠,張浩便是這樣一個人,始終踐行著“勤奮、堅持、努力”。博士期間,他獲得2022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9篇,以第二發明人身份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
在挫折中磨礪自我
“付出不一定可以得到等額的回報,但是沒有付出肯定得不到任何回報。”這句話支撐著張浩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
從專科生一路逆襲至博士生,他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把同期碩博連讀的同學列為目標。“我的專業基礎比其他同學弱,必須比他們更加努力。”張浩說。
作為一名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卻更多涉及到材料學方面。“雖然碩博期間大體研究方向一致,但兩個學科間的梯度跨度仍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彌補。”張浩坦言,自己材料學的專業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必須使自己在‘等額’的時間里完成‘高額’的任務。
在剛博一需要確定博士課題時,張浩便遇到了麻煩。材料的選取對于研究至關重要,張浩希望選用Mo2FeB2(一種三元硼化物基金屬陶瓷材料)這類創新性材料研究開展博士課題工作,想要創新的想法也得到了導師潘應君的支持,但潘應君和張浩想做的課題命題卻并不一致。
由于Mo2FeB2在增材制造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幾乎未見報道,制備工藝多且復雜,為驗證自己的思路是否可行,張浩從現有材料的研究成果中分析探究,進行了博一長達一年的文獻調研與初期試驗。在反復與導師深入討論和交流后,最終將“三元硼化物在增材制造,表面改性領域的應用”作為自己的博士課題。
明確課題后,張浩又在構建課題試驗方案上遭受了無數試驗失敗的挫敗感。張浩回憶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當時走了很多彎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連著兩三天做的樣品都是失敗的,很苦惱。”半個月里,更換樣品,重新調配材料及比例,在經歷一次次失敗后張浩終于測出了正確數據。“當時這個部分處在論文中間部分,不想功虧一簣,最終發現是材料比例調控問題的時候長呼了一口氣。”
在博一這一年的時間里,張浩保持著每周閱讀十余篇中英文文獻的頻率,將每本專業書上都做滿筆記,熟悉領域內材料的特性、特征,了解學術領域前沿,熟練操作工藝設備……各種理論知識入腦入心,張浩從一開始不理解專業術語轉為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這為張浩開展日后課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合作交流共進步
“導師主要起引導作用,獨立設計實驗、寫論文、做研究,科研還是需要培養獨立性。”張浩在科研上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思考,也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懷與幫助。
在寫第一篇和博士課題相關論文時,由于導師繁忙,相互溝通不足。好不容易將相關樣品做好后,后續的檢測及分析卻是最關鍵的部分,這些部分任務重,工作量大。那段時間里,張浩心態也有些焦灼。
張浩合理規劃時間,踏踏實實、堅持完成每日任務。在一次次實驗、一篇篇論文中磨礪自己后,張浩的心態也逐步變得開朗起來,“科研是需要自己刻苦鉆研,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一步步來就好。”在這過程中,也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
論文撰寫是科研的重要環節,潘應君便很注重指導學生們的論文細節,對論文排版以及內容撰寫技巧都會反復強調。張浩說:“特別是論文對于創新性部分的描述要求較高,潘老師就會告訴我們要注意內容的簡潔性,表述要簡潔明了,這對我們寫論文幫助很大。”
在博一期間,初期剛進實驗室的張浩做實驗總會比同期同學慢兩到三天。掃描電鏡是材料學科的基礎,而張浩第一次僅僅是用掃描電鏡找樣品位置,他便耗費了十幾分鐘,而其他同學僅需兩三分鐘就能搞定,張浩很苦惱。
“恰好一位能嫻熟操作各種儀器的研三師妹潘穎慧看到了我的不熟練,帶著我做了大概三、四次實驗,在她的幫助下,我才能盡快獨立操作掃描電鏡。”張浩表示,潘穎慧的幫助無異于“雪中送炭”,談及此事,張浩心中充滿感激。
從專科到博士 領略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從專科到博士,張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目標。他坦言,自己就像升級打怪一樣走著自己的人生路。
2013年,由于高考失利,張浩進入了一所專科學校。在大一的一節課堂上,張浩看到老師熱情高漲,鼓勵班上學生們積極提升自我,找到自己想走的路。老師的態度為迷茫的張浩指引了方向。“我想要改變現狀,提升學歷,想要去更高的平臺看一看,走一走,闖一闖!”為此,張浩選擇了參加本科自考。
之后的時間里,張浩做足規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利用一切空閑時間進行總結與反思,把大多時間都用來學習,順利完成了本科學業。
在就業實習階段,張浩進入了一家電子企業實習,做著液晶顯示器設備維護工作。由于工作環境要保證無塵,張浩必須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一整天工作下來全身都濕透了。談及那段經歷,張浩說道:“那段時期真的很累,環境很艱難,與其維持痛苦的現狀,不如繼續向前走走看,走的更高看的更遠。”這段經歷讓考研成為了張浩的下一個目標。
張浩在目標院校附近租房,每日獨自去圖書館復習,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在2017年上岸福建工程學院,攻讀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碩士,三年之后其碩士論文入選2020年福建省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讀研期間,張浩逐步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增材制造及表面改性方向,并選擇了在博士期間繼續深造。
目前,張浩已被浙江溫州的一所大學正式錄用,繼續進行科研探索。他的教育經歷、科研成果受到了該校面試官的大為認可。回顧這奮斗的十年,張浩有感而發:“自己選的路就應該踏踏實實地走完,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時刻對自己保持清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