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王思淇 金如夢
黃洋,2023年校長獎章獲得者,我校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2020級碩士在讀研究生。現已累計發表5篇文章,其中SCI收錄4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受理發明專利4項。曾參加全國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實踐與創新作品大賽、全國高等學校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作品大賽等比賽,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曾獲得武漢科技大學“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本科畢業生”等榮譽稱號。
勇于創新 認真對待
創新是科研的靈魂所在。
碩士期間在葉義成導師的帶領下,黃洋將研究領域聚焦于磷尾礦。磷尾礦利用途徑多樣,可用于生產含磷化肥、分選磷精礦、制備建筑材料等,但國內磷尾礦分解提純過程中利用率較低,堆積下來的磷尾礦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瘋狂地擴充自己的理論知識,加深對磷尾礦及耐高溫物的認識。在研究期間,他自學了磷尾礦相關的化學知識,收集了大量磷尾礦傳統的利用方法并分析優缺點;為了更具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整整三個多月,他翻遍了耐火材料的相關知識,圖書館成了他的的第二“研究室”,上午學習《相圖與材料設計》和《耐火材料》兩本書,下午做預實驗,晚上閱讀參考文獻……三點一線的生活漸漸成為黃洋的習慣。功夫不負有心人,黃洋從高溫工業窯爐入手,創新性地提出可以利用磷尾礦和煤矸石制備一種隔熱耐高溫材料,以使窯爐保溫隔熱,以期提高磷尾礦的利用附加值,降低窯爐的熱輻射也能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
想法有了,黃洋將精力投入大量的實驗。實驗往往需要數據支撐,而每一個實驗對于細節的把控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在制備隔熱耐高溫材料的過程中,主要是考慮磷尾礦的添加量,但是為了讓實驗結果更加精確,黃洋在制備材料的過程中還考慮了加水量、攪拌時間、烘干時間、壓制成型的時間等影響因素。每一個變量的變化都需要重新進行一次實驗,而每一個變量的錯誤都會導致試樣坯樣出現成型不完整、性能不夠好等情況。另外,每制備一個類型的試樣需要4-5天時間,所以最終這個實驗他們反反復復進行了半年。
“在進行科研實驗時有時候確實會感到枯燥疲憊,實驗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但這就是科研,這才是科研。”黃洋說道。
保持積極心態 腳踏實地
在研一時,黃洋就主動組隊報名參加全國高校安全科學與工程實踐與創新作品大賽。這項比賽是專業最高級別的賽事,本就跨專業學習的他卻絲毫不打怵,因為對他而言,競賽可以提升對于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競賽是一種學習方式。
在準備競賽期間,黃洋主要通過在圖書館找專業書籍,在網上搜集比賽相關的資料和學習參賽所需要的專業軟件教學視頻等方式自我學習。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明顯感覺到自己對于專業知識的欠缺,比賽內容是“開發一種深部開采復合巖體巷道非協調變形安全穩定平臺”,但他連“復合巖體”和“復合巖體巷道”是什么都不知道;除了對基礎知識掌握不足外,他對專業知識也沒有形成框架性的記憶和理解,關于深部開采過程中巷道掘進與支護,他當時只知道有這兩個過程,但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實施。為了快速掌握相關知識,除了向老師和學長們請教外,他還從建模軟件的選擇與使用,參賽模型說明書的攥寫,實物模型配件的購置與組裝等方面借鑒學長學姐們的參賽經驗。
學習任務固然繁重,但對于黃樣來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他會提前安排好一周或幾天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時間,將學校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安排到一些零碎的時間里,留下大塊地、完整地時間去準備比賽。除了盡可能地壓縮時間提高效率外,為了準備比賽,黃洋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睡覺休息的時間去學習,在比賽前兩周,黃洋和他的團隊成員基本上每天學習和討論到一兩點,“很感激我們的指導老師姚囝,我們即使凌晨一兩點向他發送郵件,提出問題,他也會耐心地解答和指導。”黃洋感嘆道。
張弛有度 善于解壓
黃洋認為培養科研之外的興趣愛好很重要,他本人熱衷于健身和打羽毛球,他認為愛好是一種宣泄負面情緒、排解科研壓力的方式。即使是最忙的研一時期,他仍然會在每天晚上抽出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去健身;羽毛球是他從本科時就堅持的一項運動,在本學院組織的羽毛球比賽中他也獲得了雙打組冠軍。
對于黃洋而言,運動可以讓他亢奮的大腦冷靜下來,有時候坐在辦公位上思考他會感到很大的壓力,思考問題也會有局限,所以他很多問題都是在運動的過程中思考解決的。在寫第一篇論文時,他的初稿得到了老師的否定,那時他就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將論文的框架和邏輯一點一點地梳理清楚,并在結束運動后按照梳理出來的結果成功的完成了第一篇論文的寫作。
除了自己安排的運動之外,黃洋所在的課題小組的老師們為了幫助學生們緩解科研帶來的疲勞,增添科研過程的趣味性還總是組織學生們運動團建。“我很喜歡這樣的放松方式,運動團建不僅能緩解我們的疲憊,還可以增進我們的關系。”黃洋說道。
對于科研與學習,黃洋說:“只有保持不斷學習的習慣,才有可能從生活的困境中逆襲;只有緊緊抓住任何學習的機會,才能登上更高的山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