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段夢佳 胡雋卓 郭瑞穎
“所有的勝利,都是有備而來。”我校醫學部臨床醫學2020級本科生陳輝廣,憑借不懈的努力與追求,榮獲2025年校長獎章。
作為累計發表6篇SCI論文的科研新星、參與60余具遺體捐獻者維護的醫學踐行者、保送至北京大學醫學部直博的優秀學子,他用解剖刀與顯微鏡書寫了一段關于堅守、突破與傳承的青春答卷。
志定研途:在失敗中淬煉科研底色
在同學眼中,陳輝廣對科研著迷。自入校起,他便將保研目標錨定,將提升科研與競賽能力作為核心方向。
理解失敗,是他在科研道路上習得的關鍵一課。實驗室里,他曾因EPHA2蛋白與自噬調控研究的實驗設計過于理想化遭遇挫折——試圖通過敲除單基因直接論證假設,卻忽略了潛在的基因補償機制,導致結果始終偏離預期,一度陷入自我懷疑。調整思路后,他轉而構建穩定細胞株以深入研究EphA2基因功能,卻在三個月后的常規檢測中,因支原體污染導致細胞株全部損毀。“那種挫敗感讓我一時難以重啟實驗。”陳輝廣坦言,“幸得實驗室伙伴及時鼓勵,協助重建,才未使科研進度大幅落后。”
這些磨礪讓他深刻領悟:“科研的每一步都需要‘十二分的謹慎’,失敗從不等于功虧一簣,關鍵在于分析原因、導向成功。”他沉心研讀文獻,在失敗中尋找真理,最終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6篇論文,更悟得科研“不獎單純付出,犒賞堅持者”的法則。
帶隊逐夢:在互助中共攀學業高峰
在室友楊昌磊眼中,陳輝廣是“團隊的方向舵”:“他擅長從龐雜的失敗數據中提煉關鍵邏輯,引領我們逐步驗證。”最初,基于實驗室學習成果,他萌生了參加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的想法,宿舍成員一拍即合。校賽時,因路演經驗不足、準備不充分瀕臨淘汰。關鍵時刻,萬喬蒂凝聚士氣,陳輝廣深入梳理項目《跖肌應用解剖學研究》的臨床創新價值,楊昌磊模擬答辯挑戰,眾人通力協作優化模型,最終斬獲國家級二等獎。“他那句‘實驗可以失敗,但反思必須當天到位’成了我們的鐵律。”萬喬蒂回憶道。
直博夏令營期間,陳輝廣需輾轉多座城市應對考核,“后期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壓力峰值時,萬喬蒂以“完成比完美重要,勿沉湎于過往”鼓勵他。收到北大錄取通知后,他第一時間與室友分享喜訊。而當室友備戰考研時,他主動承擔“后勤保障”:買餐食、心理疏導、分享面試要點。這份貫穿始終的互助精神,讓341宿舍在考研征程中始終充盈溫暖與動力,最終實現全員“上岸”,攜手共攀學業高峰。
經驗傳承:在分享中助力后輩成長
“醫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彼此間的經驗借鑒。”陳輝廣樂于分享學習心得,期望為學弟學妹提供助益。
在面向香濤學院2024級學生的交流會上,他以一份凝結五年學習精華的PPT,用實操性建議為志在深造的同學點亮明燈。他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加入實驗室課題組,盡早接觸科研實踐:“高水平論文的產出非一日之功,低年級同學可從參與文獻綜述撰寫入手,在導師指導下熟悉科研范式,逐步培養獨立設計課題的能力。”
針對保研問題,他強調核心在于長期積累:“需保持優異的學業成績,積極參與科研、競賽或實踐活動,密切關注目標院校夏令營及預推免動態,提前與意向導師建立聯系。面試環節要著重展現學術潛力與個人優勢。”他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后來者少走彎路。
談及榮獲校長獎章,陳輝廣表示:“特別榮幸,真心感謝學校和醫學部的培養。最感謝指導老師吳清明、江玨教授,科研路上多虧他們的指導支持。”
手握北大直博錄取通知書,陳輝廣并未耽于成功的喜悅,反而更堅定了深造的信念:“直博北大并非終點,而是認清不足、重新出發的起點。立足長遠發展,深化科研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方為要務。”展望未來,他將繼續秉持腳踏實地的精神,在醫學探索之路上不斷前行,以行動回饋生命的饋贈,向更高學術境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