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何順瑞
孫苗,武漢科技大學2021級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學生。15歲考入大學,19歲以專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以“早慧者”之姿開啟精彩學業。
她連續三年專業第一,三度斬獲國家獎學金;科研競賽中獲國家級獎項6項,大二發表首篇SCI論文(累計SCI論文2篇、中文核心1篇);曾任校科協宣傳部部長、班級學習委員,帶領團隊在文體活動中獲獎;目前以優異成績保研西安交通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士。
規劃與行動:動態調整的成長智慧
“我覺得規劃每一天的安排非常有意義,清晰的規劃能讓自己發揮得更好?!痹趯O苗眼中,規劃如同精密齒輪,讓每一份努力都精準轉化為成長動力。
15歲踏入大學校園,年齡差異未成壓力,反而激發她的探索欲:“太多東西沒見過,倒逼我提前規劃?!泵鎸δ吧h境與緊湊節奏,她以“計劃先行”破局——大一錨定“夯實基礎、爭取獎學金與保研”目標,課前預習、課后梳理老師講授內容與PPT,形成邏輯清晰的“私人教科書”,三年筆記摞成厚卷。這份嚴謹規劃與執行,讓她的成績“水到渠成”穩居第一。
動態調整是她的制勝法寶。大二初入導師課題組時,她原計劃深耕材料成型方向,卻在實驗與實踐中敏銳感知到自己在新能源材料制備與應用領域的興趣與潛力?!耙巹澆皇强淘谑^上的,需根據反饋調整?!彼麛嘈袆樱赫{研儲能前沿動態、與導師探討后,將重心轉向新能源儲能材料;課余惡補儲能知識、申請參與實驗項目。這份投入,為學術轉型筑牢根基。
為挑戰自我,她決定自學編程?!鞍滋焐险n、實驗、處理部門事務,晚上和周末啃編程書、刷題?!边@份自律很快見效——她在藍橋杯軟件設計大賽中獲省級二等獎,成為非計算機專業佼佼者。
高效的時間管理與強大的執行力,讓她的“專精”與“廣博”并行不悖、相互促進。
科研與突破:基石堆砌的學術高峰
優異的課業成績體現了孫苗的規劃力與內驅力,科研路上的探索則彰顯她的鉆研精神。
大二是她科研的起點。初入課題組,她便展現超越同齡人的主動:從查文獻、學操作、熟設備等基礎工作起步,迅速融入實驗節奏。
最難忘的是首次參與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推進時,關鍵數據補充與期末考試周沖突。她重新規劃時間:白天高效備考,晚上實驗室爭分奪秒實驗。這段“時間拉鋸戰”雖波折,卻讓她初嘗科研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
此后,她將目標鎖定國際水準的SCI論文。首次投遞SCI期刊時,稿件因需補充實驗數據與分析被退改。面對高要求的補實驗任務與學業壓力,她選擇“扎根實驗室”——通宵達旦成常態,對未知的探索欲成了最好的支撐。最終,論文成功發表;此后,她又發表第二篇SCI論文與中文核心論文。
從基礎參與到獨立承擔關鍵任務,再到以第一作者發表國際期刊成果,孫苗的科研攀登堅實而高效?!翱蒲新飞蠠o坦途,每一份堅持與專注,都在為未來高峰添磚加瓦?!?/p>
溫暖與傳承:心有微光,炬照同行
在追求個人高峰的同時,孫苗積極回饋集體、分享經驗。
大二擔任??茀f宣傳部部長時,面對部門效率瓶頸,她優化流程、引入項目管理工具、調整分工,將部門打造成校科協展示風采的重要窗口。
擔任班級學習委員四年,她不滿足于基礎工作,主動承擔學業幫扶:定期組織學習小組、分享筆記與復習方法;發現同學掉隊時,第一時間詢問困難、耐心解答,甚至犧牲時間一對一輔導。她的筆記被同學稱為“教科書”,在班級廣泛傳閱。“看到同學因我幫助成績提高,比自己考高分還開心?!彼嬲\地說。
作為“過來人”,她向新生強調參與學生部門與學院活動的重要性:“多參與就是多一次選擇機會,對大一新生拓寬可能性至關重要。這些經歷能提升責任心,更能收獲珍貴友誼。”
手握西安交大錄取通知書,孫苗對未來規劃清晰堅定:“碩士階段是科研新起點。儲能領域是國家戰略所需,我將繼續深耕,力求關鍵技術突破;同時,將對科學的熱愛與攀登信念傳遞給更多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