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約麥爾 許嘉芮
“當保研申請截止只剩七天時,我還在埋頭刷考研數學題……”近日,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唐可,憑借3.71的績點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專業第四的成績成功推免至湖南大學。這場看似“天上掉餡餅”的意外之喜,背后是一個“考研人”三年如一日的扎實積累,和一次堪稱極限的“七日轉身”。
三年沉淀,只為一場考研硬仗
從大一開始,唐可的目標就無比清晰——考研。保研,似乎是離他有些遙遠的名詞。但他為考研所做的一切準備,卻無心插柳般地為后來的“意外”攢足了底氣。
課堂上,他是前排的“常客”,手機里存著所有專業課老師的聯系方式,隨時準備“騷擾”老師答疑。面對《混凝土鋼結構》這類需要大量記憶的課程,他選擇用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泡在圖書館里反復背誦。期末,他梳理的思維導圖和復習筆記,總會成為班級里的“搶手資料”,他也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
這份認真與熱忱,為他換來了連續三年的校一等獎學金,也讓他的知識地基打得異常牢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一個單純的目標:在未來的考研戰場上,擁有決勝的實力。
七日沖刺,一場意外的極限挑戰
轉機,發生在大四開學初。受政策影響,土木工程專業的保研名額意外增加,排名專業第四的唐可,突然被推到了保研的門檻前。然而,此時距離申請截止僅剩7天。
“那不是驚喜,而是慌神。”唐可坦言,他當時最怕的是“兩邊落空”:放棄考研進度去沖刺保研,一旦失敗,將滿盤皆輸。但轉念一想,“與其將機會拱手讓人,不如自己放手一搏!”
接下來的七天,他開啟了極限模式。整理科研成果、打磨面試文書、對著空教室模擬面試……他甚至不敢讓自己停下來,“只有忙碌,才能用充實感對抗焦慮。”直到收到保研成功的通知,他懸了半個月的心才終于落地。那一刻,他更堅定了自己的實力:“三年的積累沒白費,我并不比別人差!”
這份積累,也讓他在選擇方向時更有底氣。一直對機器人心懷熱愛的他,驚喜地發現湖南大學一位導師正在研究焊接機器人課題——這恰好能實現土木與機器人技術的跨界融合,完美契合了他的興趣。拿到offer的第二天,他就抱著機械專業的教材,重新扎進了圖書館。
一路有光,在并肩同行中成長
“前行的路上,我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唐可深知,導師的引領和團隊的支撐,是他成長的關鍵。
科研路上,鄧方茜老師是他的“學術領路人”,從軟件操作到論文框架,手把手帶他入門。競賽場上,他是隊友眼中的“靠譜搭檔”。備戰廣聯達大賽時,他和隊友常常在科創中心熬到凌晨,宿舍樓下值夜班的大叔都認識了這群“晚歸人”。從結構設計大賽的失利,到最終斬獲國家級一等獎,他始終堅信:“失敗了別否定自己,調整后繼續奮斗就對了。”
人生也并非只有一條賽道。大二成圖大賽失利后,他沒有沉溺于消沉,而是轉身加入了赴疆實踐團,在新疆博樂市支教。看著不同民族的孩子們畫出“大哥哥教我數學”的圖畫,他領悟到“此路不通彼路通”的道理,內心也變得更加開闊。
如今,在學術的長跑間隙,他報名了吉他班,偶爾也去綠茵場上踢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我不太能閑下來,希望生活是豐富的。”
“踏實肯鉆、韌勁十足,沉得下心做學業,也放得開身暖生活。”導師鄧芳茜的評價,正是對唐可這段“意外”保研路最好的注腳。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機會從不偏愛某一條路上的行者,而只青睞那些始終在路上、眼里有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