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趙彤彤)
獲得12項國家級獎項,手握一篇中科院一區Top期刊論文——擁有這樣一份堪稱“華麗”簡歷,城市建設學院土木工程2205班學生王鈺珊卻在保研季初期,陷入了無人問津的窘境。投向眾多985院校的申請杳無音信,自薦信也石沉大海。正當她心灰意冷之際,一封來自東南大學的入營通知,如同一道光照進現實。最終,她抓住了這唯一的機會,以筆試面試綜合第一的成績,漂亮地完成了一場“絕地反擊”,成功保研至該校智慧建造與運維專業。
“塵埃落定,那些否定又否定的過程有了肯定的答案。”她在朋友圈激動地寫下這句話。
“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才能站上更高處”
王鈺珊的逆襲,源于她“自討苦吃”的決心。大一剛入校,她就主動擔任輔導員助理,在繁雜的學生工作中,迅速結識了一群優秀的學長學姐和同輩,為自己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她堅持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課后復盤,將每個知識點都牢牢掌握,績點穩居專業前列。
她對挑戰有著天然的渴望。大一下學期,當看到“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的通知時,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跨專業聯系理學院的老師和同學組隊。她負責資料整理和講解稿撰寫,將三千多字的稿件背得滾瓜爛熟,最終在賽場上20分鐘脫稿講解,一舉拿下全國三等獎。這次經歷,讓她堅定了“參加比賽就一定要拿獎”的信念。此后,她穿梭于各大競賽,經常在自習室通宵達旦,只為做足萬全準備。
“死磕到底”,一篇頂級論文的誕生
競賽之外,王鈺珊將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戰性的學術研究。她找到了常指導學生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廖宜順老師,渴望加入其團隊。廖老師被她的認真態度打動,從國家級大創項目立項到論文撰寫,都給予了她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起初,閱讀英文文獻對她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但她沒有氣餒,而是想出了“曲線救國”的辦法:先大量閱讀中文論文,徹底摸清實驗原理和研究脈絡,再回頭結合中英文文獻進行“死磕”。為了攻克一個實驗原理,她前后反復研讀了200多篇相關論文,吃飯、走路甚至睡覺前都在腦子里反復琢磨。“只有把實驗原理想清楚了,我才能安心睡覺。”她解釋道。
論文初稿完成后,她忐忑地交給導師修改。沒想到,廖老師總是先肯定她寫得好的地方,再耐心圈出修改意見,這讓她備受鼓舞。從初稿到定稿,論文前后修改了十幾遍。“每次修改都有巨大收獲,感覺論文又提升了一個檔次。”最終,這篇凝聚了無數心血的論文,成功被中國科學院一區Top期刊接收。
絕境中的反擊:把面試變成一場學術交流
手握累累碩果,王鈺珊的保研之路卻異常坎坷。“等待的過程是煎熬的,”回憶起申請被拒的日子,她仍心有余悸。直到收到東南大學的入營通知,她心中的希望之火才被重新點燃,決心背水一戰。
“所有準備都必須做到位,一點僥幸心理都不敢有。”她不僅系統鞏固了專業知識,還提前認真研讀了申請專業領域以及意向導師發表的論文,做到了知己知彼。
正是這份充足的準備,讓她在面試中擁有了十足的底氣。面對面試官的提問,王鈺珊從容不迫,對答如流。她不僅精準回應了核心考點,更能基于自己的深刻理解,與老師們展開自然而深入的專業探討,成功將一場考核,變成了一次精彩的學術交流,給所有面試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
“面試完就覺得穩了!”她自信地說。果不其然,她最終以本組第一的成績拿到了推免資格。成功保研后,她沒有絲毫松懈,而是立刻進入一家聚焦混凝土3D打印技術的公司實習,提前觸摸行業前沿。
“我不會給自己設限,”談及未來,這位始終信奉“每個階段都要更上一層樓”的女孩目光堅定,“踏實做好每一件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