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肖明康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三年來,我校計算機學院的劉晉瑜,用行動為這句話寫下了最生動的注腳。從被調劑至臨床醫學,到跨專業闖入計算機科學的賽道,最終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績點3.87的優異成績,成功保研至華中科技大學。他用一場逆風翻盤的航行證明:熱愛可以作燃料,而意志,永遠是那最可靠的舵手。
從醫學孤島到計算機藍海
劉晉瑜的心,始終向往著計算機的“藍海”——在那里,代碼不僅能高效解決問題,更能通向無限深遠的探索。然而,高考分數將他帶到了臨床醫學。
“我一定要轉專業!”這個堅定的信念,在他大一的心中深深扎根。
2022年底,疫情期間提前返家的日子,成了他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他不僅要跟上繁重的醫學課程,還要從零開始自學C語言、狂刷算法題,為計算機學院的轉專業考核做準備。時間被擠壓到極限,焦慮感時常襲來。醫學院輔導員劉澤寬老師的及時指導與心理支持,如同一座燈塔,幫助他穩住了航向。
當他返校時,同學們驚訝地發現,這個“醫學生”已經能飛快地敲下一行行代碼。大一下學期,他如愿轉入計算機專業,但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為了追上落下的進度,他開啟了“雙線并行”模式:一邊學習當學期的核心課,一邊同步補修前置基礎課。周末幾乎全天排滿,他笑稱自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連軸轉,不敢停。”
憑借“聽懂當下、課后總結、不會就問、反復鞏固”的硬核學習法,他成功扛過了那段高強度的過渡期,平均成績高達92.7分,并在大二、大三學年穩居專業綜合排名第一。他感慨:“正是這段經歷,鍛造出我在高壓下自我消化、自我追趕的能力,為后來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最堅實的地基。”
從競賽新手到科研尖兵
如果說轉專業是第一次掌舵,那么投身科研競賽,則是他真正學會“破浪前行”的開始。
起初,面對琳瑯滿目的學科競賽,他一度感到迷茫。輔導員曾憲森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去學院官網看獎學金評選和推免標準,那是你的‘航海圖’。”
手持“航海圖”,他開始精準出擊。他主動報名高含金量賽事,加入人工智能協會,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水手”。首戰睿抗機器人開發者大賽,便斬獲國家二等獎。此后,他愈戰愈勇,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頂級賽事中,既品嘗過國賽金獎的喜悅,也經歷過發揮失常的磨礪。“沒拿獎不等于失敗,”他對此看得很開,“每一次都是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在全球校園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賽中,他與團隊從零開始挑戰“AI生成人臉圖像鑒別”課題。白天上課,晚上便扎進實驗室,找數據、調模型、改代碼。最終,他們不僅拿下了全國三等獎,更讓劉晉瑜第一次完整體驗了從“發現問題”到“跑出結果”的技術閉環。這份寶貴的經驗,隨后被他帶入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打磨成文,最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CIC 2025國際會議上發表——這對本科生而言,是極高的認可。
如今的他,不再是當初那個“像無頭蒼蠅一樣找路”的少年。“競賽讓我敢上手,科研讓我能沉下去。方向不是等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在自我成就與社會價值間尋找燈塔
大學的意義,不僅在于抵達個人的彼岸,更在于校準人生的航標。
保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政策調整,許多高校夏令營停辦,他海投的簡歷幾乎全部石沉大海。預推免前夕,他依然手握“零offer”,壓力與焦慮如影隨形。但他沒有慌亂,而是選擇用跑步和羽毛球來釋放壓力,同時密集地聯系導師、復習備考。最終,在預推免階段,他連軸轉地參加了多場面試,憑借扎實的功底和沉穩的心態,一舉拿下三所名校的offer,并最終選擇了華中科技大學。
然而,在這場關乎個人前途的“搶灘登陸戰”中,劉晉瑜的視野從未局限于自我。轉專業前,作為醫學生的他,就在校園社區為師生測量血壓;轉入計算機專業后,他將這份責任感帶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在“三下鄉”實踐中,他為山區的孩子開設編程啟蒙課,用自己的技術去點亮另一群人的夢想。
他不只是在回答“我能走多遠”,更在探索“我能為誰而去走”。對于未來,他目光清澈:“我希望自己不只是一個合格的學生,更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