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周芩夢
“武漢的風,終究吹到了上海。”這是段雨杰在成功保研至復旦大學后,發出的感慨。作為我校化學與化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他用連續三年專業第一的成績、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全球金獎、“挑戰杯”揭榜掛帥國家級一等獎等一系列沉甸甸的榮譽,為這句話寫下了最堅實的注腳。優秀學生標兵、校“青馬工程”優秀學員……無數光環的背后,是一個少年用熱愛與堅韌,為自己的本科生涯畫下的圓滿句點。
以熱愛為帆,破“天坑”迷霧
“生物專業不易,付出與回報常不成正比。但我信,只要足夠熱愛并堅持,就能站上金字塔尖。”面對“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普遍調侃,段雨杰給出了自己“從心選擇”的答案。這份純粹的熱愛,正是他不斷突破的源動力。
初入大學,他并未急于勾勒宏偉藍圖,而是選擇專注于腳下的每一步:認真對待每門課程,扎實掌握每個知識點。這份專注,讓他在大一便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嶄露頭角。起初,他的目標只是沖擊國家獎學金,直到得知有學長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學的消息,一顆更遠大的種子在他心中悄然種下——“我也要走到那一步”。
大二,他正式將“保研華五”確立為航向。為了抵達彼岸,他主動聯系輔導員,向學長“取經”;他投身競賽,用一座iGEM全球金獎,為自己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石。
然而,航行途中總有風暴。一次意外,讓他的全速奔跑被迫按下暫停鍵。大三,在保研沖刺的關鍵期,一場排球訓練中的意外導致他腳踝骨折、韌帶斷裂。躺在病床上,兩周后的小組答辯迫在眉睫。
“那一刻真的想過松懈,甚至勸自己‘躺平’。但心底的不甘,最終戰勝了退縮。”他忍著劇痛積極復健,同時爭分奪秒地投入科研。在病床上,他與小組成員反復推敲答辯細節,預判每一個可能被問及的難題。兩星期后,他拖著打著石膏的左腿,堅定地站上了答辯臺。
不止于書齋,青春本該立體豐滿
“科研和學習固然重要,但我不想只做一個埋首實驗的人。”段雨杰始終堅信,全面的成長,才是青春最本真的模樣。
他熱愛運動。從校運會110米欄、400米欄賽道上飛馳的身影,到作為院排球隊主力與隊員并肩作戰的汗水,運動賦予他堅韌與活力。他也沉醉于音樂。在沁湖合唱團擔任男高音的日子里,他隨團斬獲中國國際合唱節銀獎與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音樂滋養著他的心靈。
當然,成長也意味著取舍。大三搬至新校區后,距離的阻隔與備戰保研的雙重壓力,讓他不得不告別心愛的合唱團,將精力聚焦于核心目標。
這些看似與科研“無關”的經歷,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他最獨特的競爭力。大三暑假,在復旦大學的面試現場,當他準備好迎接一連串專業問題的“轟炸”時,面試老師卻饒有興致地問他:“排球打什么位置?跨欄最快多少秒?”
“那一刻,我整個人都放松下來了,后續專業問題的回答也愈發從容。”他回憶道,“也許正是這些多元的經歷,讓老師看到了一個更立體、更有潛力的我。”最終,在綜合考量后,他欣然接受了復旦大學的橄欖枝。
回望四年,段雨杰感慨萬千:“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從初入校園的懵懂,到保研復旦的從容,每一次選擇,每一份堅持,每一次突破,都熔鑄成他今日的模樣。
如今,即將奔赴上海的他,已提前與導師確定了畢業論文方向。“希望以這篇論文為起點,在研究生階段做出更多成績。”談及未來,他眼中閃爍著光芒。那份對生物學科的赤誠熱愛,如同一艘堅固的方舟,終將載著他在科研的浩瀚海洋中,行得更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