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袁菁悅
“恐懼,恰恰說明你對結果有所期待。既然期待,那就努力去擁有它。”我校電子信息學院的林亦好,總是這樣將負面情緒轉化為前進的動力。這份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從高考失利、專業(yè)調劑到最終成功保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漫長“破局之路”。
跨界轉身,從“未知恐懼”到“堅定抉擇”
林亦好的大學起點,并非坦途。心儀自動化專業(yè)的她,因成績不理想被調劑至土木工程。大一整年,轉專業(yè)的念頭在她心中盤旋,但對未知的恐懼讓她遲遲無法邁出那一步。
“我已經(jīng)在土木學習了一年,轉專業(yè)后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害怕結果不如想象中好。”正當她猶豫不決時,朋友的一句反問點醒了她:“你在土木這一年,真的學到了你想要的嗎?”這句話,讓她猛然意識到自己在當前專業(yè)上的成長有限。恰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張濤教授進行了細致的宣講,點燃了她對物理電路的天然興趣。于是,“轉專業(yè)”從一個模糊的想法,變成了一個堅定不移的選擇。
她為這場“跨界之戰(zhàn)”做足了準備。深知轉專業(yè)需要扎實的數(shù)學功底,她從大一開始就深耕高數(shù),不僅吃透教材,更提前刷起了考研題,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疫情期間的寒假,成了她彎道超車的關鍵期。她不僅全面復習考試內容,還主動預習了高數(shù)(下)的知識。“重復能提升自信,但向前探索更有樂趣。”這份超前的努力,讓她在轉專業(yè)考試中游刃有余,再加上面試時展現(xiàn)出的清晰規(guī)劃和強烈意愿,她成功敲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大門。
揚長避短,巧解英語“死結”
林亦好并非“六邊形戰(zhàn)士”,英語始終是她繞不開的短板。它不僅影響績點,更一度成為保研路上的“攔路虎”:兩次沖擊六級失利,首次四級僅444分,距離保研門檻的450分僅差6分。
面對困局,她沒有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揚長避短”的突圍策略——將重心放在能發(fā)揮最大優(yōu)勢的專業(yè)課上,力求除英語外的所有課程都接近滿績。為了學好從未接觸過的C語言和數(shù)據(jù)結構,她開啟了“早六晚十”的圖書館模式,幾乎所有醒著的時間都在啃書本。她獨創(chuàng)了“網(wǎng)課+課本+習題”三階學習法,先刷完網(wǎng)課建立知識框架,再精讀課本、掃清習題,最終以優(yōu)異成績結課。她的iPad筆記,也從最初糾結于花哨格式,最終回歸“實用為本”的樸素版本。對于思政等課程,她總結出“抓原題、背重點”的高效應試技巧。
大三下學期,在最后一次四級考試機會中,她終于以450分的成績“壓線”達標,獲得了寶貴的保外資格。盡管起步已晚,但她憑借扎實的專業(yè)知識,依然順利聯(lián)系到了心儀的導師。
多試錯,少畏懼
回顧保研路,林亦好坦言“走了不少彎路”。早期參加的競賽含金量不高,大創(chuàng)項目也因排序問題未能加分。但這些看似“無效”的嘗試,卻讓她在摸索中明晰了行業(yè)方向和個人興趣。后來,通過班主任的引薦,她加入了新的課題組,在與學長學姐的并肩實操中,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歸屬。
面對學生工作與學習的沖突,她的原則是“截止時間早的優(yōu)先,時間不夠就起早貪黑補”。而面對高強度學習帶來的焦慮,她的解壓方式也簡單直接:專注做事,便無暇多想。玩數(shù)獨是她的放松利器,在10分鐘的碎片時間里,既能放空大腦,又能鍛煉思維。
談及未來,林亦好的眼神里充滿期待:“希望在研究生階段能獨立完成一個項目。不要畏難,慢慢走,我相信只要是我真正想做的,就一定能做好。”
從土木到電子,從英語“困難戶”到成功保研名校,林亦好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人生或許常有偏差與短板,但只要找準自己的優(yōu)勢賽道,堅定前行,終能在不確定性中殺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破局之路”。